年轻时总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有钱就花,现在后

在学生时代,我们的老师总是用这句话激励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习,也同样适用于生活。我国自古就崇尚“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的理念,意指在安逸之时,我们要考虑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然而,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人生活得小心翼翼,就像穿着钉鞋、拄着拐棍一样,虽然日子过得拘谨,但他们有充足的储备,心里有底;而有的人则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没有酒了再想办法。

李老汉,一个今年65岁的老人,就属于后者。他从年轻时期就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现在老了,才深刻体会到手心向上的日子是多么艰难。

让我们一起倾听李老汉的人生故事。

李老汉的自述: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今年65岁。我和老伴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叫淑娟,儿子叫志华。我们家共有五个兄弟姐妹,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由于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好,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因此,我们家除了弟弟读到初中毕业外,其他兄弟姐妹都只读到小学。我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一辈子也没取得什么重大成就。除了弟弟当兵后来转业到城里工作外,我们其他兄弟姐妹都留在农村务农。

在我们小时候,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父母两个人辛勤工作,养活我们一大家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两个姐姐出嫁,哥哥结婚,父母就带着我和弟弟一起生活。尽管如此,我们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在那个年代,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并不困难,人们注重的是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品质。尽管我家只有三间普通的瓦房,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找到我的另一半。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根红苗正,而我长相也不差,所以我的婚姻之路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我记得,当时只是送了两套布料和一刀肋条肉,我的妻子就嫁进了门,甚至没有放鞭炮。

不放鞭炮并不是因为我家小气,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讲究“移风易俗”,不允许放鞭炮。我的妻子叫明翠,她的娘家离我们村只有5里多路,她的文化程度不高,只会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

明翠嫁进门后的第二年,我的弟弟参军离开了家,所以后来我的父母就带着我们两口子过。不久,我的女儿淑娟出生,母亲才正式脱离生产在家带孙子。

然而,对于母亲这样的安排,我的嫂子却有很大的意见。因为在她女儿出生的时候,母亲还舍不得放弃工作,去给生产队放牛,每天都是用腰带背着我大哥的女儿出去,结果导致她的侄女晒得身上长满了疖子。

因此,我的嫂子总是阴阳怪气地说,她的女儿是沾了我女儿淑娟的光,从此不用再经历风吹雨打。每次听到嫂子这么说,母亲都只是苦笑,并不作争辩。

其实,嫂子的这种说法是完全不顾事实的。当时我和弟弟都还没有成家,母亲怎么可能会舍得放弃工作呢?如果不工作,就没有工分,那么哪里有钱来盖房子娶媳妇呢?

因此,在那些年里,我对我的嫂子有很大的意见。有时候我们这边的饭刚做好,她家还没做饭,她就会不管不顾地揭开我们的锅盖就吃。我对此提出过异议,结果她就会和我“打嘴战”,说她又不是吃我的,她吃的是我父母的那一份。

俗话说,吵架没好言,打架没好拳。我们的争执越来越多,最后总是会扯到我的父母身上,她说我的父母偏心我们二房,不喜欢他们大房。这样的争吵让我父亲坐在墙根下抽闷烟,母亲则被气得眼泪直流。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了展现公平,作者在女儿三岁时遵循习俗与兄弟分家。父母选择居住在未拆除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小屋,而作者一家三口则迁入了宽敞明亮的瓦房。我坚决主张这三间瓦房只属于作者,不包括弟弟的份额。虽然这一决定在家庭内部引起了争议,但最终父母还是接受了这个决定。

作者的母亲对分家的事情感到极度悲伤,她觉得养儿子多就是自找麻烦。然而,作者的弟弟在部队表现优秀,后来还升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工人,他们选择不要老家的房子,这使得父母没有承受太大的压力。

然而,家庭纷争并未因此结束。大嫂对作者的父母偏袒孙子心生不满,认为有好吃的舍不得给她家的女儿吃。她每日将这些抱怨挂在嘴边,父母只好选择沉默。有时,大嫂的抱怨过于过分,作者只好站出来与她争论。由于大嫂的强势,作者的妻子常常无法应对。

就这样,十多年的时光在吵吵闹闹中流逝,孩子们也逐渐成长。在这期间,作者的父母实际上是在享受作者弟弟的福分。弟弟在部队锻炼出的高觉悟,以及他和妻子的工资收入,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比作者和大哥都宽裕。逢年过节,弟弟除了买各种补品,还会给父母零花钱。

正是看到弟弟的成就,作者得到了启示:孩子不必多,只要有一个有出息的,就能让父母安心。因此,在有了儿子志华后,作者动员妻子去做了结扎手术,他们决定只养两个孩子,以免负担过重。这就是作者一家的故事,充满了曲折与变化,但最终他们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父亲62岁那年离世,而母亲比父亲长寿20年。在那段时间里,家庭中的粮油供应由我和大哥负责,衣物和鞋帽则由两个姐姐购买,母亲的零花钱则由弟弟提供。

大哥家里有三个女儿,大侄女只完成了小学教育,后来嫁到了一个距离家乡仅十几里的小集镇;二侄女初中毕业后跟随村里的人去打工,最后与当地一个小伙子结婚,可以说是远嫁。而小侄女的学习成绩优秀,后来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目前在县城担任教师。

尽管大哥大嫂没有儿子,按理说他们可以不必那么辛苦工作。但他们却选择辛勤劳作,除了种植十几亩的责任田,还养猪养牛,一年天几乎都在忙碌。

有趣的是,尽管在父母在世时,我们两家经常因琐事争吵,但在他们离世后,我们两家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了利害矛盾,再加上孩子们都已长大,他们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我经常调侃大嫂:“你真是劳碌命!你的女儿们都过得很好,只要节省一点,就足够你们老两口的生活开支,你为何还要如此辛苦工作?”每次听到我这么说,大嫂都会笑着回答:“孩子们有他们的生活压力,只要我们身体允许,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也是在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在我看来,大嫂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我始终坚信儿孙自有儿孙福,而我的职责就是照顾好自己。因此,当女儿在初中毕业后坚决要求去城里打工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我深知,早一点进入职场,就能让她更早独立,也能为我减轻一些经济负担。

实际上,我女儿淑娟当时的成绩优异,如果再鼓励她复读一年,或许她就能考上中专。但既然她自己不愿意继续深造,我便尊重她的选择,认为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找到一个好婆家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曾一心期待儿子能考上大学的主人公,为了能在村里扬眉吐气,觉得这样的荣耀是金钱无法比拟的。然而,事与愿违,儿子在两次高考中均以微弱的差距名落孙山,最后他自己也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念头,转而跟随远房舅舅学习装潢技术。面对这一结果,主人公只能选择接受,然后调整自己的期望。

与此同时,女儿在城里的打工生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她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都寄回家,再加上主人公夫妇多年来的种地积蓄,家里终于盖起了上下四间的楼房。然而,在决定盖房的时候,女儿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认为家里应该把这笔钱留着,以备将来弟弟在城里买房之用。但主人公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女儿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家里现有的几万块钱,还不够在城里买一个卫生间。

在主人公的主导下,新楼房终于落成。他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已经为儿子规划好了未来,这座楼房将会是他娶儿媳妇的重要资本。楼房盖好后,主人公感到自己的生活变得无忧无虑,他开始享受这种悠闲的生活,上午去地里干点活,下午就跟几个牌友玩个小麻将。

然而,他心里也清楚,在农村种那十来亩地,除去成本,其实挣不了多少钱。妻子的提醒让他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毕竟儿子还未结婚,他们需要为将来做些打算。虽然主人公对现状感到满意,但他也明白,自己需要为儿子和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打算。

在盖好房子的第二年,我的女儿淑娟出嫁了。尽管她在家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栋楼房也有她三分之一功劳,但我只给了她四床棉被和一些日常用品作为嫁妆。女婿家送来了鸡鱼肉蛋和烟酒,我们用了一半来请客,剩下的留着过春节。

我还记得当时女婿家给了5千块钱彩礼,我留下了1千多。那时候我就在想,生女儿还是挺划算的,不仅不用花钱盖房、娶媳妇,还可以有些剩余。

我的儿子和女儿相差6岁,所以在忙完女儿的婚事后,我就开始着手为儿子找对象。我原本以为,凭我儿子高中毕业的学历、英俊的外貌,以及家里的小楼,找儿媳妇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时候稍微条件好的女孩在找对象时,都要求男方至少能在集镇上买房,农村的房子已经不吃香,即使是楼房也不再具有优势。因此我对媒人说,我们家的条件就是这栋房子,其他条件我们无法满足。

没想到大半年过去了,一个合适的对象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儿子凭自己的本事,与他高中同学小玲谈起了恋爱。尽管亲家两口子对我们家的条件不太满意,但无奈女儿大了不由娘,他们最后还是妥协了。

就这样,我们家装修了楼上一间屋子作为婚房,给了1万6的彩礼,终于把儿媳娶进了门。在儿子结婚后,我终于可以彻底享受生活了!

我已厌倦了农活的辛劳,因此将一半的土地种上了树,只留下五亩地种植庄稼。孙儿的降生,使得儿子儿媳决定在城市购置房产,因此他们将孩子留给我们照顾。然而,仅仅一年过去,我手头的积蓄只剩下三四千块钱。

我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无法持久,因此当村里组织种树的活儿时,我会参加几天。但我不会像我大哥那样为了挣钱而不顾身体,我通常会工作两天,休息三天。结果,别人领工资有2千块钱,我却只有不到一半。

这样的生活方式引来了老伴的抱怨,她认为我应该趁着身体好,多挣点钱以备将来。但我的观点是,只要人还活着,就有钱可挣,我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尽管我的生活方式引来了一些家庭成员的不满,但女儿女婿并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我挣的钱并不会花在他们身上。倒是儿媳对此颇有微词,她时不时地拿其他父母来比较,试图鞭策我多挣钱。然而,我并不受她的影响。

人生在世,谁能不生病呢?有一年夏天,老伴突然肚子疼得厉害,甚至吓哭了孙儿。我赶紧叫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大手术。

这个消息让我惊慌失措!儿子闺女都在外打工,就是给他们打电话也来不及啊,而我手里只有不到3千块钱,肯定不够支付手术费用。

无奈之下,我只好向大哥大嫂求助,他们二话不说就借给我5千块钱,大嫂还主动帮忙照看孙子,大哥则联系了集镇上开出租的大女婿,将医院。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和温暖。

老伴手术及时且成功,仅一个礼拜就出院了。女儿本想回来探望,但老伴担心影响她工作,所以阻止了她。儿子儿媳得知手术顺利,便询问了费用。我如实地告诉他们,并特意提到向大伯借了5千。

电话那头的沉默让我知道,他们对此有些不满。儿子叹了口气,问道:“爸,你这么多年难道没攒点钱吗?几千块钱都拿不出来,还找别人借?”我有些生气,解释说现在物价不低,种地收入微薄,能不赔钱就算不错了。看到我情绪激动,儿子不再说什么,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最后,还是儿子回来还了借大伯的5千块钱。

其实,我手里还有1万块钱定期,但我并不打算拿出来。现在,他们应该是我们养老的时候,他们应该孝敬我们。

后来,儿子在外地发展得不错,成为了小包工头。为了让孙儿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在城里按揭买了房,儿媳妇也回家专门陪读。孙儿现在已经读初中了。

记得他们买房那年,儿媳半真半假地跟我说:“爸,我们买房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吧?”我一听,立刻摇头说没有钱。后来,外孙女考大学,我只给了她块钱。老伴觉得给的太少,拿不出手。我反驳道:“我们又不是退休工人,能给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后来我得知,我大哥大嫂的外孙子们上大学,他们每人给了1万。这让我的女儿也忍不住说羡慕这样的外公外婆,说我太抠搜。其实,我哪里是抠搜,我只是真的没有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毛病都找上了门,尤其是老伴,隔三差五这里疼那里痒,没有消停的时候。

近些年,我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愈发严重,甚至有时连玩麻将都无法坐下。治疗这个病需要打持久战,医院就诊都会花费上千元,这让我倍感压力。因此,医院检查时,我都会通知儿女们轮流陪我去。

尽管女儿非常孝顺,每次都毫无怨言,但她不会开车,所以只能依医院。我能感受到女婿的不悦,但我别无他法,他仍然需要送我。

我的老伴性格温和,与儿媳小玲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自从老伴搬到城里后,她的精神状态和外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深知,这无疑是得益于城里的生活条件。

于是,我半真半假地对儿子说:“志华,如今我身体每况愈下,可能无力再照料这几亩地,我想去你那儿养老。乐乐也大了,家里人口不多,小玲可以照顾我们。”然而,我话刚出口,儿媳就给了我一个“软钉子”,她表示不欢迎我,认为我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恐怕难以适应城里的约束。

我理解她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了大哥,他的三个女儿争相邀请他去住,而我却无法得到儿媳的欢迎。虽然有些失落,但我还是理解她的想法,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在这次谈话中,我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从今年开始,每个月要给我元的生活费。当我提出这个要求时,儿媳气得直接转身离开。儿子反驳我,指出他们在城里的生活负担很重,乐乐的教育费用以及未来的婚房准备都需要资金。

我告诉他们,无需顾虑太多,因为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儿孙自有儿孙福。但儿子并不认同我的观点,他认为我自私,并拿大伯大妈举例,他们没有依赖女儿,反而还给予帮助。儿子责怪我作为父亲不称职,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找他们要钱。

尽管被儿子责怪,我仍然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辛苦抚养他们姐弟俩并让他们接受教育。我坚持要求他们给我生活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lff/14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