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受点小伤也是司空见惯,那么你平时都是如何处理这些伤口的呢?日前,家住在衢江区岭洋乡的一位90岁老人,因为采用了不科学的手法处理伤口,险些酿下大错……
10月13日上午,独自在家的老人不慎摔倒,头顶摔出个7公分长的口子。在外干完活回家的儿子见父亲头部流血不止,赶忙用棉球止血,并拿来宽的透明胶把父亲整个头部包扎得严严实实。
10月15日,听闻父亲摔伤的女儿从遂昌赶回老家,发现老人的伤口只被透明胶包裹着,立即医院。当接诊医生撕开透明胶时,一阵恶臭扑来,而且伤口已经溃烂。由于头部伤口已经超过24小时未做正确处理,医生只能在反复为老人清洗了伤口、消毒、包扎后,让老人家住院观察。
——来源于:衢州晚报记者:承晗璐
显微镜下的破伤风梭菌,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它们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它们无处不在其实,在包扎伤口时,我们往往也会陷入一些误区:误区一: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二:涂双氧水(过氧化氢)、紫药水及碘酒等急救药品。以上急救药品都有消毒用途,既会减少促进伤口愈合的白细胞的活性,又可能造成难看的疤痕。虽然这些消毒药品可以使伤口快速干涸,但如果涂在未经消毒的伤口上,细菌反而会在痂皮的保护下生长,并入侵伤口深处,甚至导致化脓。一般情况下,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误区三: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四: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伤口愈合需要湿润的环境,如果手指破了,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纱布覆盖伤口,这样有利于快速愈合。
误区五: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会适得其反。
误区六:伤口包扎得紧一些,不容易感染。包扎时要留有一定空隙,否则会减少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使伤口愈合变慢。此外,包扎过紧还会阻碍血液循环。
综合自网络
本期大厨:小年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kxyy/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