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手术的晚上,她在冬奥场馆里协助抢救志

她一个人一台车就拉够了交通运营管理团队6人的冬奥补给物资,男同事们见了,不由得叹服一句“女汉子”。她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们的贴心人,交通出行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详,做到细致温暖。她是43岁的刘红梅,曾经的火箭军部队军医,年转业后从警。据她自己说,她身上至今还带着的雷厉风行的劲儿,还是当兵的时候留下的印记。年10月,交管部门在筹备入驻场馆的交警推选时,刘红梅主动报了名,审核培训通过后,年1月4日进入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担任现场交通指挥主管,负责媒体班车服务保障、应急事件处置、日常交通组织和秩序管理等工作。她是北京交管系统进入冬奥闭环指挥交通55名交警中唯一一名女交警。3月4日,冬残奥会开幕,交通团队的6个人一大早就开始了忙碌。刘红梅负责的是查看媒体班车站牌儿的倒改情况、查看有无遗漏,排查标志标线是否缺损,要求增设的无障碍通道是否完成,考核志愿者对冬残奥会车证辨识的情况。她说:“和冬奥会相比,现在的工作就得更细致一点,每一个细节要想得很周到,比如说无障碍车的流线、疏导,就不能让乘客感觉到不便。”刘红梅负责的主媒体中心,是媒体记者和转播商办公地点,也是班车枢纽,共有22个站台、39条线路,24小时运行。记者从签约酒店来此换乘,前往各个比赛场馆和运动员村,再从各个场馆回到这里报道赛事,然后再回到记者签约酒店。这里也就成了所有冬奥场馆中闭环最早、运营时间最长、班车线路班次最多的地方。从冬奥会期间日均接待媒体多人,到现在冬残奥会日均接待人,她每天都要在场馆周围的3条道路上巡视,走上2万多步。“这个运行计划有60多页,非常细。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想到前头,媒体班车有可能提前到了或者迟到了,班次太多,又太密集,这条路不够停怎么办?我们就得先把所有问题想在前边。车次密集的时候,15到20分钟一辆班车,每个人上车需要几分钟,我们都要算出这个时间。但是实际运行,又可能会发生出入,我们就每天去统计各个领域需要乘车的人员和媒体人数,每天把班车表发到主媒体中心群里,让每个人及时地知道,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冬季北京白昼短,每天披星戴月上下班,早晨6点就要核对交通运行计划编号、安排好记者班车发车时间,既不能漏掉任何一场比赛,又要兼顾到记者时间,还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晚上要等所有前往场馆的记者班车全部返回,才能休息。工作琐碎不说,还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每天都要核对比赛安排、班车发车表,检查场馆周边交通安全,叮嘱志愿者需要注意的细节,按她的话说,这两个月时间把去年一年的话都说完了。从1月4号冬奥安保正式进入闭环阶段,三个月内不能回家。儿子暂时由刘红梅的姐姐照顾。没想到在大年初一,也就是距离开幕式即将开始还有三天的时候,她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孩子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紧急手术。“这种时候,谁都得分心。他今年上初三,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突然又病了,怎么可能不担心、不着急?”刘红梅说,转念一想,疫情期间,医院本来也不能陪护,现在14医院,总之也得他一个人独立面对。这么一想,心里又稍微宽慰一点,眼前的工作,还得赶紧干。不久,家人电话打来,孩子手术一切顺利,她终于舒了一口气。次日夜里,儿子给她发来了信息:“妈妈我醒了,没事,病房里还有比我更小的,我要给他们做榜样。”职责所在,身为警察,刘红梅离不开岗位。在家事和国事前,她的选择虽然艰难,但是家人们不仅理解,也都支持。就在孩子做手术的当天晚上,刘红梅依然坚守在主媒体中心值班,路上巡视时突然接到通知,说有一名志愿者突然晕倒,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怎么喊也听不到。“当时,我就赶紧联系医疗官,告知病人状况、地点,然后把志愿者赶紧抬到场馆。”她说,她自己就曾是军医,这种场景,倒是并不陌生,之后,先期处置到位,措施得当,再加上场馆中医疗方面的准备非常完备,突发心脏病的志愿者最终转危为安。现在的工作还在紧张进行,距离见到儿子的时间还远得很。刘红梅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最后,越得打起全部精神,和同事们一起,给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zjc/15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