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是事业有成、财务自由,还是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呢?
有一位工程师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叫莫·乔达特,曾经是微软公司的高管,后来加入谷歌,成为谷歌终极实验室的首席商务官。
年,他21岁的儿子在接受普通的阑尾炎手术时,因为并发症意外身亡,这让他痛苦万分,也更想要弄明白,人究竟怎样才能幸福快乐,才能避免生活中的沮丧与失望。
于是,乔达特拿出他的工程师思维,构建出了“幸福”这个世纪难题的模型。
在他看来,幸福是人的“初始状态”,你看小宝宝们,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没病没痛,每天都会很幸福。
用乔达特的话来说,“没有不幸福,就是幸福。”
既然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没有烦恼和忧愁,就没有不开心的理由,也就应该感到平静和满足,可为什么还会觉得不幸福呢?
乔达特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大于或等于“事情发生后你的感受”减去“你对这件事的原本期待”。
也就是说,当期望跟现实有落差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快乐。
照这么说,幸福其实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经过思考的结果。通过调整到理想的心态,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幸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乔达特写出一本书《快乐算法》(solveforhappy),提出一个幸福的模型,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错觉、盲点和真相,他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抛弃错觉、远离盲点、坚持真相。
?头脑中的想法不是你,真正的自我是生活的观察者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经典电影《黑客帝国》,主人公尼奥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当他看穿了这种错觉,才真正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跟尼奥一样,如果我们能看穿错觉,就能掌控自己,从而掌握幸福。
我们要打破的第一个错觉跟想法有关。年代,俄罗斯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发现,当人脑海中有想法出现,喉咙的肌肉也会略微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会“自言自语”,因此他提出,脑海中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内部言语。
到了90年代,神经学家证实了这种推测,他们发现,口头对话时活跃的大脑部位,在产生想法的时候也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我们脑海里的“声音”实际上是不同的思想在对话,试图帮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
当然了,我们的想法不都是积极正面的。比如,在本书作者乔达特经历丧子之痛之后,脑袋里充满了各种消极的想法,甚至有个声音告诉他“是医生谋杀了我的儿子”。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想法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感受,而是大脑为了理解周围环境给出的可能方案。如果能认清负面的想法,主动把它们屏蔽掉,或者用积极的想法代替消极的抱怨,你就完成了一次心态的转变。
为此,乔达特每天走路上班的路上,都会拍下一些漂亮的照片,努力让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zjc/1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