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友散文朱家荣回看旧址思恩师

回看旧址思恩师

朱家荣

“医院访旧址,草木犹在忆恩师”。我离开长征农场“娘家”几十年了,但情缘难舍,已经“回娘家”五、六次了,以了却思念之情。每次,我总要漫步到长征农场卫生所旧址,驻足观望、凝思,感慨良多。农场卫生所,那是我由赤脚医生转变为医生的人生关键点,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我出了场部大门,向卫生所旧址走去。沿着郁郁葱葱的水杉林向东行进,便可见到二十几间平房,白墙红瓦,呈门框形排列,大门两侧高耸着十多棵合欢树和苦楝树。合欢树绽放着粉色的细丝状花朵,地上落英缤纷,犹如铺上了绯红的地毯,时刻迎接着病人的到来。苦楝树是驱虫的草药,似医院所标配的。北边第一排房屋是门诊室和化验室,医院员工的宿舍,两排房屋西侧又以一排房屋连接,恰到好处地为医护人员和病人行走遮阳挡雨。前后房间中间有花圃,依稀可以见到“虞美人”开放的痕迹,一簇月季花还是亭亭玉立,怒放着红白之花。这是卫生所花匠当年留下的“佳作”。这些陈旧的、不起眼的房屋,当年可是农场的医疗所,职工健康的“守护神”。那时,我在卫生外科从医,更勾起我对外科同仁的回忆,医院外科的创始人张根发医生。张医生早年在大西北学医,凭他在上海的见识广、悟性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成返回上海,辗转来到长征农场,进入卫生所,受到所长王志馨的重视,让他主攻外科,医院外科的创始人。我初识张医生,是在年的春末,农场党委书记刘干臣晕倒在厕所旁,我亲眼看到张医生背着他进卫生所诊治,张医生给病人量血压、查心脏,没有大的异常,作了一般的对症处理,病人很快恢复了正常。从此我对张医生留下了好的印象。以后,与张医生交往多了,感到他没有架子,救治病人反应很快,快人快语,医术有一套,确实是一个敢于担当、认真行医的好医生。张医生积极推广新医疗法。上世纪60年代末期,农村医务人员缺口很大,缺医少药十分明显,而农场相对条件好一点,但与市区相比差距很大。那时,上海群力草药店运用草药治病和解放军的新针疗法出了名,全市乃至全国都在推广中草药和新针疗法,张医生参加了崇明县的新医疗法学习班,短期培训后回到卫生所,立马动手开设新医门诊,一个新的科室开张了,设有耳针、新针、草药、推拿等,这些疗法是中国几千年的医药传统,疗效好,费用少,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有门庭若市的感觉。在崇明8个国营农场,长征农场卫生所的新医门诊是小有名气的。我曾问张医生,你为什么对新医疗法这么感兴趣?他认真地告诉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瑰宝,更重要的是解决农场缺医少药的困难。新医疗法确实解决问题,运用耳针疗法可解除一般性腹痛,确有奇效,受到病人称赞。我向张医生学了耳针,派上了大用场。一次,我去猛将庙办事,走在路上,突然然慢性阑尾炎发作,腹痛不止,我想何不用耳针试试,掏出了耳针棒,在耳朵上的阑尾穴点触了几分钟,竟然不痛了,真奇妙!我顺利地赶到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张医生尽心倾力带教赤脚医生。医院麻雀虽小(后医院)五脏俱全。那时,医院学着朝“医、教、科研”之路前行,医院的主业。张医生坐门诊时总可以看到他身边围着好几位赤脚医生,对他们循循善诱,仔细讲解。有手术的机会,他让赤脚医生进行实践体验,手把手地带教赤脚医生。经他帶教,赤脚医生回连队后能够开展简单的外伤缝合,减医院的麻烦。他做过儿童挠骨头半脱位复位的示范,也做过股骨头脱位复位的示范,这些都得到赤脚医生们的好评。他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张医生开创事业,不畏艰难。年医院派出张医生等3医院学习外科和麻醉。张医生返场后主持筹建外科手术室工作,一切从头开始,一切全要自己动手。他亲历亲为,从购买手术器械到采购高压灭菌炉全由他操办,直到他主刀独立成功完成长征农场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接着,外科又成功完成了第二例阑尾炎手术。他是外科医生,又是多面手。创业的艰难繁忙,手术风险的压力,只有经历者才知个中味。从开设新医门诊到筹建外科手术室,直到在农场手术室圆满完成阑尾炎手术,张医生是一个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攻坚克难者。我在卫生所旧址漫步,又想到了医学界大师们一以贯之地为病人服务的风范,并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医院一些外科元老级大师深入到看病、带教第一线,我因学医的机缘,有机会和这些大家相处,认识了这些大家,又耳濡目染体察到他们的高风亮节,还细细观察他们的为人处世,才看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伟大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全身心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品德。譬如,医院外科鼻祖傅培彬医师,初见此位大师级医生,就有亲切、儒雅的感觉,及至相处久了,感觉他对病人如亲人,关怀备至;待学生像家人,循循善诱,手手相传,全无大家高高在上的架子,与我早先的想法截然不同。他手术的风格之一就是“预则先”,就是按部就班从不重返已操作过的动作,看似“慢”,结果手术每每是他先完成的,让人叫绝。再说说全国数一数二的肛肠专家,曾参与编写《外科学各论》的周锡庚,大脑门,戴着眼镜,常带着笑容,让学生没有距离感,随时请教没有畏惧感。我有缘在医院门诊手术室跟随大师两个星期,他带教手术路子清晰,讲解到位,使人久久不忘。他把在德国学到的技术方法传给我们这些幸运的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他对待痔疮原则:温柔、共存。不能动辄手术“斩草除根”,先要解除阻碍血供的因素,使之不淤血。我运用他的理论和技术,回到农场后做了不少肛门手术,其中螺丝刀厂的两位,一位姓谢,另一位忘了姓名,都运用了松解括约肌解除了病痛。还有一位印象最深的是医院胆胰外科的张圣道大师,高大伟岸的身材,睿智式的面容,话中夹带武汉口音,讲课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他曾教我如何使用结肠镜,讲的要点明确,形象生动,听后不忘。手术操作化险为夷,堪称妙手托天。一次在观摩他带学生清理髂窝肿瘤时,学生不小心碰破动脉,顿时鲜血直冒,手术台上顿时气氛紧张,大师轻轻说一声不要慌,立马用一根手指直按破口,创面立即清爽,接着结扎好血管,两个动作一气呵成,解危为安。这大师级的操作使我收益匪浅。他的指点,为我开展结肠镜检查,提供了实在的、有力的实践指导。我们从这些医学界大人物身上学到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维护着医学界的清纯真诚,保持了不忘初心的优秀品质。我要感谢天下所有的为病人服务的医生,正是他们的工作保护了百姓的健康。(医院)

相关链接

一叶知秋:我的数学老师龚有俊:崇中的劳动课徐惠梁:想起教我学会“梳辫子”的小学数学老师——黄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zjc/11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