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称国家医保局)召开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议,标志着于国家层面真正启动对DRG付费方式改革的探索。
14天之后的6月5日,国家医保局联合4部门公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被提及的30个试点城市的改革推进措施,《通知》给出了明确路径。
《通知》首先指出改革思路,即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要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三步走的总思路确保任务完成,并规定“年为模拟运行期,年为启动实际付费期”的改革时间。
面对即将到来的DRG付费方式改革,医院将面临哪些冲击和挑战?需要提前做哪些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准备,以应对这场新的游戏规则的变革?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前期回顾:
DRG专栏系列之一:综述篇
DRG专栏系列之二:临床数据篇
DRG专栏系列之三:成本数据篇
DRG专栏系列之四:DRG分组篇
DRG专栏系列之五:DRG定价篇
DRG专栏系列之六:DRG监管篇
DRG专栏系列之七: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病案智能化编码与DRG支付方式变革
一、DRG医院带来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支付一直实行的是按项目为主的支付方式。在这种支付方式的激励下,医院已经习惯了按照每一个项目作为一个收入来源的管理模式。再加上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被严重低估,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的价格被严重高估的扭曲价格体系,导致这种支付方式下药品、耗材、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医生的动力在于用多开药品和耗材、以及检查检验等项目的方式,医院收入的增加。这种支付方式下,医院的管理模式是粗放的。医院叠加项目实现的收入增长,是主要的经营模式,成本管控和精细化管理较薄弱。
DRG支付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按病组打包的定额付费。依托DRG构建的支付体系,医院的收入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原来按项医院管理模式,变为按病组进行打包的定额付费。每一个DRG病组,医院的一个标化的产品。
比如一个阑尾炎手术,打包定价元,里面涉及的每一个检查、检验、药品及耗材等投入,医院的收入,而是治疗好阑尾炎在既定的元总收入基础上的成本投入。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游戏规则,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等项目将不再成为收入来源。医生不再有动力多开项目,而是在将病人治好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成本管控。
依托DRG构建的支付体系,有助于构建改变医疗服务供方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医院的收入策略发生变化。医疗保险机构成为医疗费用的总体控制者和患者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诱导需求,医院尽量缩短病人的住院周期。
然而,这种支付方式的变革对早已经习惯了按项目医院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医院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如果不能尽快适应按病组作为产品单元进行精细化成本管控的运营模式,医院将面临治得越多,亏得越多的风险。
因此,该支付系统的实施使得一部分不能主动适应该体系的医疗机构不得不退出行业的竞争。美国年-医院有家,关闭急性床22,床。医院的财务责任风险加重,相应医院管理模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
但同时,DRG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促使其在药品、器材和设备等采购以及医疗资源的使用和诊疗过程中更注重成本效益。
医院可以通过DRG研究,比较各种治疗方案,寻找好、快、省的临床路径,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在引导下,医院可以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的诱导性医疗消费,进而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有研究表明,德国在实行DRG付费制度后,有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30%。同时,医院还因为竞争优势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如HELLOS、Asklepios医院集团。
因此,DRG付费方式的改革,医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医院在实行DRG付费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转变经营理念,树立成本管控的高效运营的战略目标,很可能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更快的发展,树立更核心的竞争优势。
二、医院应主动变革运营管理模式,变DRG付费挑战为新的发展机遇
按DRG付费根据预先设定的DRG支付标准付费,将迫使医疗服务的供方(医院)获得利润的方式由既往的增加产出变为成本控制。医疗机构和医生只有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才能得到结余,获取收益。药品、耗材、检查从收入来源转变为成本,必须合理消耗资源才能高效运行。
1、医院需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lff/1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