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2、阑尾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称为麦氏点。
3、结肠内大量的细菌能发酵、利用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K1,供体内代谢需要。
4、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原因,阻塞原因有阑尾壁内淋巴小结增生、粪石、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胃肠功能紊乱等。
5、病理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只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症状和体征较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最严重的病理类型是坏疽性。
6、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痛产生的机制是炎症刺激壁腹膜。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7、切口感染是阑尾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8、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原因有肠腔堵塞、肠壁病变、肠管受压等原因。
9、肠梗阻的典型症状是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阵发性剧烈腹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腹痛特点。
10、绞窄性肠梗阻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腹胀不对称为绞窄性肠梗阻的特征,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11、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呕吐迟而少,呕吐物为粪样。
12、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肠梗阻时X线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气—液平面。
13、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14、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2-10岁儿童,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或呕吐。
15、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在饱腹剧烈运动而发病,表现为突发脐周剧烈绞痛,腹胀不对称,早期可发生休克,应及时手术治疗。
16、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儿童,常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便,可扪及腊肠样肿块。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可见“杯口状”阴影。早期可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如不成功,或超过48小时,出现肠坏死、肠穿孔,应及时治疗。
17、大肠癌与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癌前病变、遗传易感染性等高危因素有关。
18、腺癌最常见,淋巴转移是最常见的播散方式。
19、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时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右边结肠癌一般为腹泻、便秘症状交替出现,发病特点为贫血、腹部包块和消瘦;左边结肠癌常有肠梗阻症状。
20、血便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
21、直肠指检是直肠癌最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
22、癌肿距齿状线5cm以上,保留正常肛门,称经腹直肠癌根治术(Dixon);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常采用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适用于癌肿距离肛门7cm之内,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状结肠或结肠造口。
23、大肠癌术后给予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
24、结肠造口一般于术后2-3天肠蠕动恢复后开放,为防止流出稀薄的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侧卧位。
25、直肠和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
26、肛裂常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线。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称为肛裂三联征。
27、肛裂疼痛特点是2次疼痛高峰,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疼痛。疼痛、便秘、出血是肛裂的三大主要症状。
28、肛裂病人不宜行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
29、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全身症状不明显,肛周可有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有压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
30、反复形成脓肿是肛瘘的特点。
31、痔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
32、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黏膜。表现为排便时无痛出血和痔块脱出。
33、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或伴瘙痒。当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时,出现肛门剧痛,肛管皮下可见暗紫色肿物,触痛明显。
34、痔环切术采用截石位,痔检查时多采用蹲位,老年人肛管检查宜采用左侧卧位,一般病人肛管检查多采用膝胸卧位。
35、痔环切术后7-10天禁止灌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zdff/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