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是一个中国词汇。它所对应的是现代医学的“产后期”,也就是分娩之后大约6周的时间。这段时间被世界健康组织描述为女性一生中最危险的时间。
一方面,分娩本身伴随着剧烈的体能消耗、广泛的机体损伤和大量的血液流失,产后的宫颈又处于开放状态,有大量“恶露”需要排出,大幅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母体的免疫系统在妊娠期间会被内分泌抑制,产后不能立刻恢复,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妇科炎症、盆腔炎、破伤风甚至败血病的发病率。
据统计,缺乏现代医疗的产妇死亡率高达1.5%,而一个女人在传统上要经历5~8次生产,这意味着死于产后并发症的妇女可以占到女性总数的10%以上——这也就是“坐月子”的初衷,即保护新产妇。
凯特王妃生下第一个孩子后第二天出现在媒体面前
然而在中国,缺乏现代生理知识的古人并不清楚是什么在威胁产妇健康。比如,病毒感染会导致发烧,发烧又会令人畏冷、打寒颤,这很类似流感,古人就相信产妇是受了凉,伤了风。于是采取各种保温、避风的手段,比如不许出门、不许下床、不许洗漱甚至不许吃水果这样的“凉性食物”。对于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人来说,这些做法确实有一定的防护意义,它们毕竟保障了产妇的休息、减少了产妇接触外来病原的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措施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感染,反而因为床褥闷热潮湿、身体不得清洁等原因更加容易滋生细菌;忌动、忌口的行为还让产妇缺乏足够的运动和维生素,让免疫系统恢复得更加缓慢,结果造成了月子坐了很久,死亡率却没有降低的局面。
大惑不解的古人相信这是月子没坐够,就把产妇变本加厉地捂个瓷瓷实实,还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把种种莫须有的因素视为禁忌,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动,形成了滚雪球般的恶性循环,让产妇在创口感染的基础上又添上了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一旦脱落就可能上行心肺,导致猝死。
当然,“坐月子”也并非中国人特有,尤其在东亚普遍存在,日语称“产后之肥立”(産後の肥立ち),韩语称“三七”(??,即21日),都是与中国类似的风俗。但是随着现代医学逐渐普及,这类传统行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真正有效“产后恢复”取代,发达国家的产妇死亡率因此大幅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
总的来说,除了最初一到两周的创口愈合期,产妇都应该注重全身的清洁卫生,这一方面可以降低产后感染的概率、保证哺乳卫生;另一方面随着产后子宫缩小,积蓄的恶露逐渐排出,如不及时清洁会增加生殖系统的感染几率;而且产妇的出汗量会明显增多,如不及时清洁会严重影响情绪,加重产后的疲劳感。
另外,内分泌水平的变化也会导致产妇脱发、牙龈充血,都是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后者,产妇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才能减少感染几率。
除了清洁以外,房间通风对产妇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减少产妇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当然,由于产妇刚刚经历过剧烈的应激反应,机体对温度变化会非常敏感,所以在开窗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室温。
至于产后关节痛,这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持续用力造成的肌肉和结缔组织损伤,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行康复,与风湿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不能作为禁止产妇下地运动的理由。
适当的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免疫力,加快产后恢复,另一方面能维持血液循环,显著减少产后痔疮、盆腔炎和深层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产妇的长久健康大有裨益。
至于所谓“月子里吹风头疼一辈子”等等说法,绝大多数都是经验性的臆测。人在老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痛,在“月子病是一辈子的事”的舆论渲染中,老年妇女很容易将这些毫无关系的症状与几十年前产后期的经历联系起来,并且在自我暗示中将它构想得越发合理,教给自己女儿和媳妇,但无论如何,医生都是最了解我们身体的人,在系统检测后的医嘱与言传身教的旧俗之间,每一个理智的人都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整个问题来自“阑尾和智齿是无用处的进化遗迹”的说法,所以在回答之前,有必要对这两个器官有所了解。
阑尾,是盲肠的末端,存在于许多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内,原本用于消化纤维素多的食物,在食素而不能反刍的动物,比如兔子的体内尤其发达。但是在人类身上已经变得相当细小,失去了所有的消化功能,而且很容易因为落入食物残渣而发生梗阻,最后导致炎症——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选择将它切除。
阑尾位置图示
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阑尾并不是一点儿用都没有,它与整个消化道的淋巴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构成了“肠相关淋巴性组织”(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能向肠道输送免疫细胞,对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平衡很有意义,切除阑尾的人罹患“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结肠炎”(Clostridiumdifficilecolitis)的概率会提高4倍。
智齿,是人类从门牙向里数的第八颗牙齿,学名第三大臼齿,一般情况下,人类的智齿一共有4颗,上下颚各两颗。在智齿的生长方面,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16岁就开始长,有的人四、五十岁才长,有的人终生不长。而且大多数智齿前倾45度角顶在第二臼齿上,容易嵌塞食物,非常容易感染发炎,甚至因化脓危及牙髓。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将它拔掉。
智齿在口腔中不同的生长形态
这主要是因为智人在进化中下颌骨明显变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智齿,而且由于食物更加柔软和口腔卫生条件改善,现代成年人很少像史前人类那样掉落牙齿,原本可能用来补充牙齿缺失的智齿就成了多余。
那么,这两个器官会在进化中消失吗?
首先,进化的基础是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前者为进化提供了可能,后者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具体来说,生物在代际更替中会不断发生突变(尤其是指基因突变,目前还没有任何切实证据表明后天改变能够稳定遗传),这些突变一旦影响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就会被自然选择筛选,要么被保留,要么被淘汰,让下一世代向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
回到阑尾(盲肠)和智齿,这两个性状在进化的历史上曾经与生物的适应性有过密切的关系,都是自然选择尤其前者,这个性状的出现划分了欧亚大陆哺乳动物的两个主要类群,真无盲肠类,主要包括猬形目和鼩形目;和猛真有蹄类,主要包括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鲸目、啮齿目、兔形目和灵长目。而牙齿的类型,即门齿、犬齿、臼齿各有多少颗是哺乳动物分类的关键依据,被称为齿式。
但是在人类身上有些特殊,由于现代医学的出现和文明社会的宽容,先天性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丧失了对人类适应性的影响: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严重的阑尾炎和牙龈炎,都不会因此生不出孩子;而一个人先天缺失阑尾或者没有智齿,也不会就此子孙兴旺。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阑尾和智齿已经跳出了自然选择的掌握,不存在任何发展的方向了。另一方面,当自然选择缺失的时候,生物的器官也可能因为“中性漂变”而失效。也就是说,既然一个器官不影响生物的适应性,那它的所有突变都是中性的,都可能被保留下来,最终让这个器官完全无法发育,看上去就是“退化了”,比如鲸类和蝙蝠演化出回声定位后,视觉就变得没有意义,眼睛就因此堆积了许多“垃圾突变”,失去了功能。
但是在现代人类身上,这一机制同样效果甚微,因为现代人口流动性极强,缺乏能够积累小突变的小种群,跨区域通婚极其常见,而有性生殖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交换基因弥补缺陷性的突变。也就是说,任何关于阑尾和智齿的突变都会被全人类基因库的汪洋大海稀释掉,难以保留。所以,总而言之,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阑尾和智齿都不会消失掉。
最简单的答案,因为国标是这样规定的嘛。中国这种稍显怪异的插头插座的型式尺寸标准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
新旧国标对比
直到60年代初,中国电器插销和插座的型式并无统一标准,圆柱形和扁平型的都有。第一个国家标准GB-67将插头插座的式样定为扁插销系统的插头插座。这个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铜材匮乏,在社会建设需求大的情况下选择了较省铜的型式。而在GB-中为了方便进口圆插销电器的使用,又在两孔插座中引入了圆扁通用插座。中国插座插孔的基本型式至此基本奠定。目前中国关于插头和插座的国家标准是GB-《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里面明确地给出了单相两极插座的型式:两孔插座是平行的,而带接地的三孔插座则是“八”型。之前常见的万用插座为了兼容不同型式的插头,内部结构复杂,容易有接触不良等意外发生,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新国家标准GB.3-明确要求二孔插座和三孔插座必须区分,每个插孔只能插入一种插销,即所谓专孔专用。根据旧国标GB.3-、GB.1-、GB-的一孔多用型式已不允许继续生产,市面上在年6月1日后生产的旧国标理论上说属于不合格产品。但是由于旧标准兼容性,对面板的利用率较高,所以万用插孔这种已经明显不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也堪忧的产品仍然使用广泛。
左上,法国;右上,美国;下,英国
中国的这种现状确实相当特殊,在电学上也并无特别的好处——绝大部分国家对插座插头的标准都不会造成两孔插孔不兼容的现象。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型式中,除了多了一个插销外,带不带接地的插头的排列方式一样,只用一种插座即可方便安全地兼容。
赞赏
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sbj/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