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御用编剧的第一部电影,竟然是一部青

如果你是李安电影的忠实粉丝,那就不要轻易错过他的御用编剧JamesSchamus所导演的这部处女作,《断背山》、《卧虎藏龙》和《色戒》等都出自他手。英文片名为《indignation》,改编自PhilipRoth的同名小说,据原作者说,小说命名的灵感来自于国歌,这样一来,《indignation》也非“愤怒”和“青春燥郁”那般单纯了,而是应该带着怒火背后即将揭竿而起的革命感,壮烈而旺盛。只可惜,国内版删掉了播放XX(抱歉,该词不允许出现)的情节,可能是因为结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抱歉,该词不允许出现)所揭开的命运主人公,竟是时代的悲剧。Marchonandon来自著名编剧之手的电影,其亮点并不在镜头切换和剪接之间(甚至剪接在前半部分的闪回让人有些混乱,but大陆版本不存在该问题),而在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台词语言的轮番轰炸。这也是该片虽情节简单明了,但是意涵深远的原因所在。美国民主的定义!回到故事本身。故事围绕一个犹太裔男孩独自前往异乡上大学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主人公Marcus在父母的”绑架“、校长的“压迫”和爱情的“挣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故事。大时代的波涌反映在小人物内心的纠结之中,五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种族标签、保守的道德氛围让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紧张和压抑。当校长的双手按压在年轻人颤抖的双肩,母亲温热的脸贴在儿子欲哭无泪的脸上索要承诺时,你立刻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个自由之邦。“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逻辑Marcus的父亲对他的“保护”过度……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远走上大学了;进入大学,每周一次训话礼拜让他窒息……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有爱情了;第一次约会,女孩竟然给自己blowjob……不过没关系,他仍然是全A+的好学生……blowjob因为“blowjob女”跟舍友吵翻……不过没关系,他可以换宿舍;因为换宿舍的事情被校长谈话还气出阑尾炎,母亲即将和父亲离婚……不过没关系,他还有女朋友;母亲拿不离婚当条件要求他离开女朋友……不过没关系,至少父母没离婚;女友突然消失……不过没关系,至少找到了不去训话礼拜的方法;礼拜冒充的人被抓包,即将退学……不过没关系,就快演完了,就快演完了……OUTOUTOUT!!!不断逃跑,不断逃跑失败,最后连混成那些大人一样的机会都彻底消除。这个故事严肃残忍却引人入胜,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过程中,主人公历经浮沉,囹圄套囹圄,终于精疲力尽。这种叙事手段让观者伴随着主角一步步深入困局,如同紧握脖子的手渐渐加重,直到青筋暴起,奄奄一息。“游走在监视者之间”PhilipRoth曾经形容Marcus“游走在监视者之间”。Marcus是一位孝顺善良,敏感聪慧的男孩,他爱父母,对于父亲的强制要求向来顺从,即便是要被班里最美丽的女孩眼看着自己清理肮脏的垃圾桶;他遵从校规,对于不合理的硬性礼拜敢怒不敢言。一直以来,他隐忍着,正所谓他们那一辈被后人称作的“沉默的一代”。虽然故事发生在处在特殊时期的美国,但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每一代人都有在成长中愤怒无言的较量。这种较量不仅限于自己与他人之间,还有自我内在的较量。要知道,让Marcus死去的不是校长,而是作家和卖电影的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谁放入主角的位置让读者和观众买账,谁就是主角。Marcus是一个看起来很“无辜”的男孩,只有他死去,才会调动人们对他的死因,以及他死因背后的人产生激烈的情感和思考。我还是要为Marcus背后的人们说两句:父亲发现身边的年轻小辈纷纷跑去战场送死,怎么能不恐慌?母亲只是想让儿子拥有幸福的家庭,即使自己的婚姻再糟糕也可以为了儿子牺牲;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帮助Marcus的初衷在他看来温暖仁慈;室友没有真正打开那封情书,之后还在礼拜堂充满悔意地回望Marcus;Olivia对Marcus的爱意充满了神经质和伤痛感,但却也是真情流露。但是Marcus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相信这个“放飞自我”去爱他的姑娘;长期在家中“听话”的习惯让他下意识选择按捺对室友的不满以至“厚积薄发”,但是被挨了一拳之后就再没有了还手之力;他仍然像父母要求他一样,要求母亲不要离开父亲……从故乡逃离为了找回自由,却发现最终需要逃离的地方竟然是他自身,多么绝望。“他”是“他们”的病灶综合体,“他们”令“他”发作。“他”死了,“他们”中仍会生出下一个“他”……老实说,Marcus并非是“做错事”的青年,相反故事中只有他一直在做某种理论上的“正确”,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之间的权衡,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不过,在电影里,成长的步履只有蹒跚沉重才是最正确的,因为这是观众想看到的。只有在残忍中长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通行的共鸣。“伪善”与“实用主义”Marcus在历史课上犀利提问Marcus在历史课上这一番问答一语成谶,暗示了他的结局:他最终还是混迹于犹太兄弟之间,与有神经病史的女友分开踏实学习,找人代做礼拜……正如他对于清教徒的讽刺一样,他终究走向了理想初衷的背面,那个被称为“实用主义”的“伪善”。Marcus或许一直都没有看透过他所信奉的真实世界,那些有神的信仰也不过是利用了谎言的实用性,只是他把游戏当了人生,而人间的大多数不过是把人生当作了游戏。如果Marcus没死,照此趋势必然会是一个被规训之后,放弃愤怒的成年人。然而作者把他写死了,他的死,大概是对一个愤怒灵魂的祭奠。我想到《十三邀》中李诞提到的他个人的经历。原本他也是南方报业的一员,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的构思,但是看到自己排长队才抢到的火车票在同事那里可以轻易托人买到,他说那一瞬间他才惊醒——算了,世界总有他自己的逻辑。从此以后,他决定跳入社会的这个巨型机械内,那些用来自我感动的内在秩序,一夜之间化为青春的炮灰。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此为依存的规则。我们这一代越来越佛系了,并不是因为选择不愤怒,而是愤怒不起。我们当下的时代,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各自面临着无法轻易动摇的社会分层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连反抗的过程都来不及有就已经成长为社会人。当蚂蚁遭遇大象,能做的只有混迹于无数个他者,用日常琐碎的小确幸消解着不安,或者说丧丧的段子笑一笑便“恐惧解除”。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当然,这种不幸很公平,很孤独也不是一个人在孤独。青春里的人大多是困惑无解的,但是青春片大多是拍给成年人看的。已经看懂了青春的人,却仍有被解释的需要。那些年,沉默的背后是无数颗欲言又止的心脏,如今心率不似从前愤怒时那般澎湃,幸好曾经的艰辛和壮烈还可以通过电影复习一遍。愤怒的青春已死,我们悼念他的灵魂,悲悯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也别无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番慰藉与感动来自于戏剧,而旁观主角命途给我们的乐趣,到底敌不敌得过我们自己的人生呢?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你选择哪个了。拜了个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sbj/14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