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夜读师而有德,学而念恩,无锡名人的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9084672.html

钟书

夜读

·无锡人文名篇

·无锡朗诵名家

·无锡演奏名曲

·联手演绎无锡人自己的书香客厅

《初中的良师》(节选)

冯其庸

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我们初中一年级的老师,叫丁约斋。丁老师给我的教育是很深的,我最记得他的三句话。

一句话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为什么“读书要早”呢?他说,一个人一生就这么多年,如果迟迟不读书,读书的时间就很少了,能读的书就不多了,要尽量多读书,所以要很小的时候就下功夫读书。为什么“著书要晚”呢?他说,你写书是写给后人看,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假定你的知识、你的认识、你的结论是不对的,你就会贻害后人,所以晚一点,你成熟一点、见解准确一点,不会贻害别人。

丁老师的第二句话是“读书要从识字始”。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要从真正认识每一个字入手,尤其是读古书,要把每一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搞清楚。只有这样,才算是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

丁老师还有一句话是“自己写的文章要能背”。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要背得出来,这是丁老师的严格规定。每篇文章,不论写的是文言,还是白话,都要能背。小时候这个训练,可以说是独特的。

丁老师当时这三句话,我一直到现在都记着,我觉得丁老师,是我碰到的很有见解的老师之一。

冯其庸(年-年),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人,斋名瓜饭楼。著名学者、《红楼梦》研究专家、文史研究专家。

冯其庸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务院文化组《红楼梦》校订组副组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离休后被聘任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年,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年,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学术著作有《瓜饭楼丛稿》(35卷)、《〈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30卷)等。

*冯其庸学术馆《关于刘半农、刘天华兄弟》

冰心

我是通过我的老伴吴文藻和刘氏兄弟认识的,他们三人都是江阴人,又都在当时(-)燕京大学教课。

我不记得我曾去刘氏兄弟的北京城内的家里没有,只记得刘半农先生常来我们燕大的教授宿舍,和文藻谈些有关语言学的问题。对于这门学问,我是一窍不通,也插不上嘴,只记得有一次在递茶的时候,我对他们笑着说:“怪不得人说‘江阴强盗无锡贼’,你们一起谈‘打家劫舍’的事,就没个完!”半农先生大笑说:“我送你一颗印章,就叫做‘押寨夫人’怎么样?”我们大笑起来,后来我到底也没有收到这一颗印章。

刘天华先生当时在燕大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一九三〇年我母亲在上海逝世,我侍疾送葬后回到北京病了一场。病后心情很坏,我便请刘天华先生教我吹笙。他说:“你有吐血的毛病,吹笙伤气,不如学弹琵琶吧。”后来又因为我的手臂和指头都很短,他又特别定制了一张很小的琵琶送我。我一共才学了几次,便因为阑尾炎突发,医院。在我动手术的时候,那位美国外科主任说我是个神经质的人,给我做了全身麻醉,我在进入迷糊的时候,似乎见一双大手在我的手术台边,给我弹着一首十分清脆的琵琶曲子。后来似乎是刘天华先生病了,我也没有再学下去,只将那张琵琶用锦囊珍藏了起来……来纪念在燕大执教过的刘天华先生。

与刘氏兄弟离别已五十余载,但是刘氏兄弟的声音笑貌,总在我的眼前呈现(半农先生是豪放,天华先生是冲和),我永远也忘不了文藻的两位可亲可敬的江阴同乡。

刘半农(年-年),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天华(年-年),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刘氏兄弟故居

??????亲爱的读者朋友:品读经典,点亮人生。我们致力于打造极具无锡本土特色的“钟书?夜读”品牌栏目,旨在通过分享经典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推出了十一期节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感谢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sbj/13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