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理法方药兼备,关键在于六经辨证。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
今天来解析一下他用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炎的方法。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
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大柴胡汤条文共四条。其中,《伤寒论》中有三条,《金匮要略》中有一条。
第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第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从上述条文来看,大柴胡汤证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典型表现在第条,条文中的热结在里为阳明里热,热结表现在大便上。
往来寒热为少阳病的典型症状,少阳阳明合病时,应给予大柴胡汤。
而且在第条也指出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说明大柴胡汤是攻下逐邪的方剂。
胡希恕先生明确指出,心下急、心中痞硬、心下满痛、呕吐下利,都是气机被邪热、水饮郁阻不通的急迫感觉,应给予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攻逐阳明。
大柴胡汤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大柴胡汤方证可以见到呕。
呕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典型症状,大柴胡汤也有,但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的呕,两者背后的病机略有不同。
共同点是病位在半表半里,邪热犯胃,胃气上逆致呕。
同时小柴胡汤有水饮的因素,毕竟小柴胡汤中有半夏、生姜,小半夏汤方义有祛除水饮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柴胡汤因热结在里导致胃肠气机不通,气机不降而上逆,从而引起呕吐的发生。
与下水道不通臭气就会上泛的道理一样。
大柴胡汤中有大黄。方后注曰:“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合病,在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明里热,热结在里,阳明里热和肠道糟粕相结,表现为便干,加入大黄、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
需要注意的是,大柴胡汤方中有芍药、枳实说明其中含有枳实芍药散。
同时方中有柴胡、白芍、枳实,说明大柴胡汤也可治疗四逆散的方证。
枳实芍药散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两方中都有腹中痛的表现,而大柴胡汤又是热结在里,可以有心下急、心中痞硬、心下满痛。
因此结合方中的枳实、芍药、大黄、柴胡,说明大柴胡汤证中也会存在腹痛便干的症状。
其中芍药偏酸寒,可缓急止痛。
芍药也有缓下作用,比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中,就是用芍药、大黄来通便的。
大黄牡丹汤荡热逐瘀攻下,主治急性肠痈证。
本证由热毒内聚,营血瘀结于肠中,经脉气血不通所致。
以少腹肿块(右下腹),疼痛拒按,发热恶寒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急性阑尾炎”。
全身症状常可见口渴,汗出,面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迟紧等热毒炽盛之候。
脉迟紧,为热毒内伏之象,非阳虚寒盛也。本证病机关键是热毒加瘀血,故治疗当清热解毒,逐瘀攻下之法。
方中大黄、芒硝荡涤实热,逐瘀润结,开通壅滞,以畅下行之路;
牡丹皮、桃仁凉血、活血、逐瘀,此二味与大黄相伍,可增强活血逐瘀解毒之力;
瓜子(即冬瓜仁)化浊利湿,排脓消痈。
诸药合用,具有荡热解毒利湿、活血逐瘀消痈、通腑泻实攻下之功,能使肠道热毒瘀血从大便而下。
根据方后“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故对肠痈化脓者,亦可酌情应用本方。
但脓已成者,应刻刻防其溃也。
胡老认为,中医辨证之表、里、半表半里,不是指病灶所在,而是指疾病所反映证的所在。
一方治多病,能治内科病、外科病,其有效的基础和根据,仍不离辨证、辨方证。
END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sbj/1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