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相对少见病例及其诊断的分析方法:
男,15岁,主诉:右下腹部疼痛1天。
体查:体温38.6度,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不明显。
超声所见:
右下腹回盲部上方15mm处,升结肠起始段内侧见囊袋状突起,其边缘见低回声带与结肠壁回声延续,内见强回声团伴声影;其内侧周边见41x27mm不规则强回声团包饶突起,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占位内见散在血流信号。
回盲部及强回声包块周边见多个低回声团,大者13x10mm,形态饱满,边界清,CDFI:内见放射状血流信号。
阑尾显示清晰,走行于盲肠的后方,止于结肠旁沟。
超声诊断:
右下腹声像改变考虑:升结肠憩室炎并周边炎,腹腔淋巴结肿大?
建议结合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
1,CT:回盲部异常改变、盆腔少量积液,考虑炎性病变,肠脂垂炎?阑尾炎待排
2,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拟诊阑尾炎腹腔镜探查,术后诊断:升结肠憩室炎并周围炎;阑尾炎。
囊袋状占位,周边强回声包饶
几乎正常的阑尾
囊袋内粪石样回声
笃定的超声诊断,为术前提供通道参考
此患者超声诊断的思维方法:
1,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支持炎性病变;
2,高频超声的连续扫查确定了如下信息:
a.回盲部清晰的显示;
b.占位位于回盲部的上方,升结肠的内前方,可以排除阑尾病变;
c.囊袋状占位的囊壁与升结肠壁相延续,可以确定其来源于结肠,排除美克尔憩室;
d.囊袋内见粪石样回声,与炎症直接相关;
e.清晰显示了阑尾为盲肠后位阑尾。
4,占位周边的声像提示炎性水肿,淋巴结肿大。
一个炎性病变,在回盲部上方,升结肠的前内侧,呈囊袋状与升结肠相通,内见粪石,周边炎性水肿,淋巴结肿大。阑尾清晰可见。诊断:升结肠憩室炎并周边炎就显得很符合逻辑。
哪怕先进的腹腔镜可以诊断和治疗,但术前的诊断肯定能为拟定的诊疗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甚至于决定:是否需要有创的诊疗。此病例一个回盲部解剖定位识别,即为定位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然后逐层分析得出合理而正确的诊断。看似简单,若在实际应用中能运用这些超声的逻辑思维,得出正确的诊断就不简单了,共勉!
附:
结肠憩室
通常是由于肠壁缺乏内在的肌张力,或先天性肌层发育不良,或肠腔内压力增高等原因,导致结肠黏膜通过肠壁薄弱部位向外突出而形成,发病率约1.5%~2.0%。该病是欧美地区常见病,40岁以下发病率<5%,80岁以上发病率>65%。我国70%~90%的结肠憩室位于右半结肠,而国外文献报道75%~95%的真性结肠憩室发生在左半结肠,绝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可能与国内外饮食结构及种族差异有关。
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可单发或多发,常合并炎症。结肠憩室患者平时多无症状,约15%~25%的结肠憩室可进展为憩室炎,是结肠憩室最常见的并发症,20%~30%憩室炎可反复发作,占急腹症患者的8%~10%。
结肠憩室可以分两类,即真性与获得性。
真性憩室多为先天性,是结肠壁的所有层均薄弱,疝出的憩室壁为肠壁各层,肌层完整;
获得性憩室多为继发性,肌层多伴不同程度缺损,多见于肠管内压力增高,使肠壁从肌层薄弱点疝出,多由于粗纤维摄入不足导致粪便体积少密度大,肠道蠕动慢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致对肠壁压力升高,迫使黏膜经肠壁肌肉的薄弱区向外突出。
根据所在部位可分为:升结肠憩室、降结肠憩室、盲肠憩室、乙状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多表现为结肠旁的囊袋状结构,易合并感染导致憩室周围炎症性表现。升结肠憩室炎诊断需要与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穿孔、Meckel憩室、结肠溃疡穿孔、息肉出血、炎性肠道病等鉴别。右下腹回盲部结构的清晰显示有助于区分憩室炎和阑尾炎,即在检查中能找到阑尾则更支持憩室炎的诊断。
超声检查对结肠憩室诊断的准确率约为60%。由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进行的超声检查与CT诊断急性结肠憩室炎的结果相当,准确性可高达90%。但超声的有效性受肠道气体、检查医师经验及操作技术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fzs/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