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医疗制度日本就医之我见

前段时间,在一顿胡吃海喝之后,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或许是肠胃炎?☉T☉),得以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在日就医的全过程QAQ~首先还是要告诫各位小婊贝们,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哇!!!在日本,与在国内看病,真的是完全不一样呢。首先,当你生病之后,通常情况医院看病的。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一样,日本同样实行的也是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医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小病在基层,医院”。一般的头疼脑热去诊所看,大医院通常只接待由诊所转诊而来的疑难杂症病患。以我所在的仙台地区为例。医院可以称得上是一所医院。但想要去东北大病院看病,原则上必须持有其他诊疗机构的介绍信,或者加收RMB左右的转诊费。但在疫情期间,患者只能先到其他诊所就诊。在初秋的某个午后,我突然感觉到一阵腹痛。机智如我在百度了之后,发现右下腹疼痛通常为阑尾炎的症状!虽然痛感不是十分强烈,但在强撑了几天之后,还是决定是时候找医生大大解决一下了≈-≈日本的诊所不同于国内的社区诊所,简单来说可以称之为日本的“初级医疗机构”,医院齐全,但至少都会配备一个超声设备,坐诊的医生也都经验丰富。一般诊所都需要电话预约,由于规模所限,能看的病种也不相同。这需要患者自己事前调查清楚。在简单的预约之后,某个周六上午,我到宿舍附近的一家名为“会川クリニック”的诊所就诊。这是一家充满和风设计气息的小诊所。来的患者不多,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医生做了简单的排查(主要是按压腹部之类的检查),初步断定为早期的阑尾炎,并开了药给我,让我到隔壁的药局去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度。医院都没有“药房”这个部门机构,也不能贩卖处方药。病人们只能拿着医生的处方到“薬局”(药局)去买药。医生同时告知我,如果之后有恶化的情况,可以拿着转诊证明(“紹介状”)医院(仙台北部急患診療所)就诊。因为麻麻是医生,医院看完病都会咨询她的意见,医院给开的药,这次同样也不例外。麻麻在视频里告诉我,诊所的医生给开的药里并没有消炎药,未必会有多大的疗效,再加上阑尾炎更是一个拖不起的病,还是得赶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确诊和治疗。于是,我拿着诊所医生给的地址,打了北部急患診療所的电话进行询问。结果.....语音提示为非营业时间,请于下午两点半以后再打。讲道理,对于这种分时间段营业的医疗机构,竟也可以称之为“急患”诊疗所,我感到似乎有那么一丢丢的过分~~下午打通了电话之后,我便马不停蹄的赶往该诊疗所就诊。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血检、尿检等等),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无法最终确诊(ennmm.....?????),但同样初步判断为早期阑尾炎,因为有需要进行手术的可能,必须要尽快确诊。于是.......我又被转诊到了一家规模更医院,仙台中央病院。此时已然是晚上七点多了,华灯初上,我还没吃晚饭,肚子在饥饿的作用下更痛了。在中央病院进行完所有的检查之后,差不多是晚上十点半。我再次被抽了一管血,又做了一次注射造影剂的CT检查,最终确诊为肠胃炎(可能性更大)或者早期阑尾炎(影像显示阑尾的大小是正常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Ennnn......)。医生建议我住院观察一阵子,但出于对高额住院费的恐惧,再加上只是肠胃炎,在和麻麻商量了之后,我输完了止痛剂就拿着医生开的药回家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在日本住普通病房是不需要花住院费的,虽然家属不可以陪同,但医院负责,洗澡如厕等都也都由护士全程照顾。对于没有体验一下日本的免费住院服务,我是很有一些后悔的

_

。日本的医疗制度屡次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第一,而实际上它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言那么完备呢。首先日本的医疗制度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全民医保制度。在日本,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持在留卡的外国公民都可凭国民健康保险证享受70%的医疗优惠,75岁以上的老人享90%的医疗优惠。同时所有的药品都在保险范围之内,不存在超出保险的高价药。(所以在日本,是拍不出《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优秀的片子的.....)每个人每月的医疗额度都会一个上限,通常为8万日元,一旦超出了这个额度剩下的部分就由政府来承担。如果是需要动手术的大病,患者需要负担不到30%的费用,且在出院之后可以政府申请“高金额医疗案件”。举例来说,当医疗费达到了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万6千),患者实际负担的医疗费可减免至约元人民币。总的来说,日本公民不需要担心看不起病。Btw,我这次看病的花费加上来回打车的费用(日本的taxi炒鸡贵.....)和三次看诊的检查费,药费等,差不多花了一千多人民币。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即使保险可以cover掉一部分,我也依然还是那个贫穷的底层留学生~QAQ~再如,医药分离制度。在日本,医院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制约的不同机构。医院不卖药,而药局售药也只能依据医生的处方。医院和药局为了获得高额的利益而把高价格的药品贩卖给病人。药房的药剂师同时会对医生处方(药品及其用量)的合理性作出判断,之后才为患者拿药。药剂师如果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甚至有权利直接报警,从而监督医生的工作。这个制度固然有它的好处,日本也是自明治维新之后历经百年才在本世纪初真正完成了这项改革。但对于身为留学生的患者的我而言,也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医药分离就意味着如果你想买处方药,医院看病,这必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而在国内,许多常见的处方药在药店就可以直接买到。大家都会在家中常备一些处方药,对于偶尔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吃上几片药在家休养几天完全就可以解决,根医院就医。以我此次看病为例,如果早知道是肠胃炎的话,或许跟同学借上几片治疗胃病的消炎药吃吃就没事了呢

~

。最后,说到分级医疗制度,医院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思路。在日本,普通的病症在诊所解决,疑难医院解决,从而对病患进行分流。医院的医生实则是同一群人。医院上班,周末则去诊所打工,或者利用闲暇时间自己(或与别人合伙)开诊所看病。很多很有资历的老医生退休了以后都会去自己的开的诊所坐诊。大医院给医生们的薪酬待遇反而更低。医院的平台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医院的名气到诊所追求更高的薪资。而在我国,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医疗设备医院内。老百姓想要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自然会不远万里医院就医。大医院的一个专家号更是千金难求(医院的人满为患支配过的恐惧。)这使得本就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紧张。而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可以推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国近年也在逐步地推进分级医疗制度的和医生的流动,逐步地进行医疗制度改革。但全面地引进分级诊疗制度是否合适,以及这项制度在我国是否能够被成功移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国,似乎还欠缺推动医生跨级流动的土壤。医生们本来就已经负担了过重的工作量,似乎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其他地方看诊。此外,就我此次的就医体验而言,至少分级诊疗制度在我看来是有利有弊的。我认为,分级医疗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慢!!!它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了患者的就医效率。特别是就症状没有那么明显那又有马上确诊必要性的急性病而言,患者需要面对拖延和误诊引起的恶化甚至是死亡的风险。在此次看病的过程中,我总共做了两次血检,一次造影CT(甚至影片当天也没拿到),转诊了两次,就医了三次,才最终确诊了病情。如果是在国内的话,我想,医院排队挂号等上一天半天才最终得以确诊,就医体验也未必更差。至少我不必来回奔波,医院内就可以把事情解决,同时又能省下一大笔打车费........总之,如何让每个病人都能去合适的地方看病,真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fzs/1150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