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一个典故就是一个中国故事

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臣某,与存与亡,则义刑社稷;严天配帝,则周公其人。体国端朝,出藩入守,进思必告之道,退无苟利之专。五教以伦,百揆时序。若夫一言一行,盛德之风;琴书艺业,述作之茂。道非兼济,事止乐善,亦无得而称焉。……

臣里闾孤贱,才无可甄,值齐网之弘,弛宾客之禁,策名委质,忽焉二纪。虑先犬马,厚恩不答。而弊帷毁盖,未蓐蝼蚁;珠襦玉匣,遽饰幽泉。陛下弘奖名教,不隔微物,使臣得骏奔南浦,长号北陵。既曲逢前施,实仰觊后泽,傥验杜预山顶之言,庶存马骏必拜之感。

——《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

已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无论国君存亡,他都是国家的典范,其尊主敬父,与周公相似。他掌握国家大体,端正朝廷法纪,出为藩王,入为宰辅,进则考虑“必告之以其制”(《礼记》)的大道,退则不专擅私利苟且之行(《淮南子》:“忠臣不苟利”)。他提倡父义、母慈的五教,处理朝政井然有序。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高尚的德操,他的术艺文章,都体现出著作之盛。如果他只是独善其身,而不能坚持兼济之道,那也就无可称许了。……

臣范云出身孤寒,没什么可供选用的才能,适逢齐国法纪宽容,放松了宾客游于王门的限制,我便再供职于竟陵王府,至今已二十四年。我担心我这犬马之臣先走,无以报答竟陵王的厚恩。谁料我这适合埋马埋狗之葬礼(弊帷,埋马之用;毁盖,埋狗之用)的人还活着,还不及用蓐草以辟蝼蚁(人死后埋入蓐草以辟蝼蚁),而太宰萧子良已然去世,以王侯之礼珠襦玉匣饰之于地下。陛下您奖掖礼教,从不以微臣见外,使微臣能奔驰到南浦(迎丧),在竟陵王墓前号哭。微臣已经得到您的恩准去送葬,内心还希冀您能再降恩泽。如果当年杜预的立碑遗言能实现的话,那么人们会像见司马骏墓碑必拜一样,来拜谒竟陵王墓碑了。

任昉是齐梁时期的文章家,他不善作诗,以文擅名,尤其是擅长公牍应用类文章,在这类文章的写作上,他为当时最优。他还为官清正,乐善好施,汲引时人不遗余力,有着良好的声望。范云长任昉10岁,他们都曾在萧子良幕府任职,同为“竟陵八友”之一,也都是梁朝建立后的骨干大臣。作此文时,正是齐明帝萧鸾在位时,目的是请求萧鸾准许为已故竟陵王萧子良立碑纪念。

作为曾经的幕僚,建议为其故主立碑,能体现出范云、任昉为政品格忠诚的一面,值得赞赏。尤其可贵的是,他们的故主萧子良,恰好是当朝皇帝萧鸾曾经的劲敌,是萧鸾的“排闼而入”,打破了齐武帝临终前萧子良的布局,以致于萧子良因此忧惧而死。萧子良篡权之谋未发而亡,对此,萧鸾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说出而已。揆诸情理,范云、任昉请求为萧子良立碑,萧鸾必然不许,但至少能体现出范、任二人的忠贞气节来。

作为文章家的任昉,其骈文到底高明在哪里?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高的文名?今天来看,任昉文章情思委婉、用语精深,都是时代文章的共性,特点并不显明,其最特出的地方,就是用典,几乎无一字无来处。只不过有些典故比较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我们今天都无法察觉出来。甚至可以说,任昉是用典空前繁复的作家。这样繁复的用典,为完善骈文形制、强化骈文特点,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的徐陵、庾信继承这个特点,进一步加强了骈文的声色之美,于是,中国骈文的集成性成就才得以出现。任昉文章能擅名一时,绝非浪得虚名。

如何看待中国文学的用典?我们以为,用典虽然有其弊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文章的可读性、降低文章含义的明晰度,但毫无疑问,其更主要的还是积极意义。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会有古代文学这样繁复多样的用典,因此,用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之一,它体现出中国文学修辞技法的进化历程,也是文人逞才炫技的胜场。用典还体现出古典文化精雅、含蓄的特征,借用典故说出来,可以避免直接表达,不仅含而不露,还能以少许文字表达丰富义涵,这当然会使文章显得更为精炼和耐人琢磨,所谓“含英咀华”,当莫此为甚。用典还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高端手段。典故中凝练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思想观念,一个典故就是一个传说、一段传奇,就是一个中国故事,当这些典故被文人糅合进诗文中时,当这些诗文被一再品读、传唱时,其实就是品位故事、品味思想、品位历史,因此,用典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高端手段。

(萧寒)

▲大血藤:

干燥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通常截成长约30厘米的段状,直径1~3厘米。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气异香,味淡微涩。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作用。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疳积、虫痛、跌扑损伤。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等地。

编校:席娟娟审核:王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yfzs/11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