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middot故事丨坚守兰西拉情

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7373.html

“兰西拉”光缆干线工程被称作“世界通信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工程”,全长公里,像一条哈达绵延穿过甘肃、青海、西藏3省区。在海拔高度米的唐古拉山口,矗立着一座“兰西拉”光缆纪念碑。这座石刻的雕塑,在千里高原之上,记录了信息天路铺就的每一个瞬间。

从兰州出发,到达唐古拉山口,多公里的路途中,采访组听到了许多与“兰西拉”有关的动人故事,见证了许多过目难忘的工作场景。这些摄人心魄的瞬间值得被书写,这些默默付出的通信人更值得被铭记。

“兰西拉”光缆的维护者在海拔米的唐古拉山口施工。(张鸣/摄)

他把生命留在“兰西拉”

在格尔木市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在“兰西拉”光缆工程建设中牺牲的烈士,他是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战士,他叫周光远。

年12月,周光远入伍,年6月26日,他开始随部队执行“兰西拉”光缆施工任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在样的海拔高度,人徒手行走相当于沿海内地负重70斤,更不用说靠人力开挖出一米多深的光缆沟,敷设数千公里的光缆,无异于是对人生理极限的挑战。当时有人计算过,打一个40公分的炮眼,要抡动8磅的铁锤次。一个棒小伙儿,抡个二三十下,就嘴唇发紫,喘不上气来,必须深深地吸上几口氧气才能接着再干。

周光远和所在部队的战士们,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靠着不辱使命的坚强信念艰苦奋斗。8月1日,周光远身体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没有离开施工前线,仍然坚持奋战。在他体力不支倒下的时候,心里仍然惦记着未完成的任务:“班长,我的施工工具呢?我的沟还没有挖完。”

最终,周光远因强烈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透支,倒在了“兰西拉”施工战线上。周光远的父亲和哥哥来到高原,来到他生前战斗过的施工现场。抹去悲痛的泪水,父子俩接过烈士生前用过的工具,抡起了铁镐,为儿子和兄弟未尽的工作再出一把力,为“兰西拉”光缆建设再尽一份心。

每年清明节,中国电信格尔木分公司的员工都会到烈士陵园看望周光远,祭上一杯酒,献上一束格桑花,深深地鞠一躬,纪念这个曾与他们一起奋战在千里高原,为“兰西拉”光缆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年轻战士。

重走“兰西拉”信息天路采访组记者为周光远烈士献上鲜花。(张鸣/摄)

死神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大学毕业前,我在学校看到了‘兰西拉’光缆建设的新闻。当时心里就想着,我学的就是光缆专业,没准将来也能参与其中。”中国电信西宁分公司网络建设部主任包先平说,他大学毕业后,“兰西拉”已经建设完成。虽然没能参加建设,但幸运的是,他成为了青海电信的一名线路维护人员,与“兰西拉”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年1月,包先平来到格尔木线务站工作。“当时年轻,到格尔木的第一个星期,我就想上唐古拉山。”就这样,包先平怀着激动的情绪和几名维护人员一起上了山。“看到唐古拉山口的纪念碑时,我才发现呼吸已经很困难了。风从纪念碑背面吹过来,我完全无法呼吸,只有侧过身才能吸上一口气。”

当天晚上,包先平他们住在了沱沱河的中继站。那时候气温只有零下三四十度,他们只能靠机房里的柴油发电机带动电暖气取暖。“但是不管多冷,晚上睡觉门都是不能关死的,要留一条缝,防止缺氧窒息。”

这是包先平第一次上唐古拉山,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头疼让他们在次日清晨就下山返回格尔木。在以后的护线工作中,包先平又有了很多次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死神离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格尔木线务站有个小伙子叫穆连峰,年4月,他在山上连续进行了一个月的维护工作,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症状。“我们当时吓坏了,赶紧给格尔木打电话请求派急救车来,我们这边的维护车也往格尔木赶,跑了多公里才和急救车会合。”那次,穆连峰因为肺水肿住院一个多星期。后来,他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维护岗位。

参加“兰西拉”光缆建设的中国通信建设公司第四工程局的员工因高原反应晕倒,同志们帮助他吸氧。(资料图片/李悦华提供)

一次惊险的救援

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网络运行维护事业部副总经理赵超当年就是因为“兰西拉”光缆建设被专门调来格尔木工作的,当时,他任青海省电信传输局格尔木线务段段长。

赵超有一本泛黄的“光缆工程随工日记”,记录着从年6月26日开始,“兰西拉”光缆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一件事,他不用翻日记本,也记忆犹新。

赵超珍藏的“光缆工程随工日记”与“兰西拉”的老照片。(张鸣/摄)

年11月中旬,线务员赵海生随工到距离唐古拉中继站20公里的地方进行线路迁改工作,一场大雪把他和同事们困在了山上。印象中,那场雪下得格外大,一夜之间,积雪就有六七十公分厚。

赵海生他们住在山上的小饭馆里,可饭馆的备菜只够吃2天了。刚刚下山返回格尔木的赵超只得带着换班的同事,再次驱车返回唐古拉山,给被困住的赵海生他们送物资。

“当时公路上的冰很厚,道路出现拥堵,我们的车就在路上停着。远处有一辆重型大货车从山上下来,突然间,大货车就失控向着我们的车滑行。当时货车离我们还有三四百米远,这个距离给了我十几秒的思考时间。”在那十几秒钟的时间里,赵超想了很多。“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是最方便跳车离开的。但是我不能跳,一旦我跳了车,车里剩下的人怎么办,他们就完全慌了神、乱了套了。”

万幸的是,大货车擦着赵超他们的车滑了过去,撞掉了后视镜,最终停在了路边。有惊无险!

在高原,大风、暴雪,都是“常客”。光缆维护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往返在这条路上,因为天气原因常常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吃冷饭冷菜,连续两天睡在车上,都是常有的事。像这样危险的经历,也不止遇到过一次。

这些就是赵超日记本上的一件件“小事”,也是“兰西拉”光缆维护人员日复一日经历着的“小事”。

伤口没拆线他就上了唐古拉

中国电信西宁分公司线路维护中心维护主管张满长是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兰西拉”光缆建设时,他曾是青海省电信传输局西宁线务站的一名普通线务员。张满长说,参加通信“天路”建设对他而言是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张满长(右一)在“兰西拉”光缆建设现场。(资料图片/赵超提供)

年3月,张满长在贵德县随工时接到任务到长线科报到,说是要去格尔木工作。那时候,他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不久,还没有拆线。7月5日,单位给他做了体检,打了鼠疫疫苗。7月9日,他从格尔木到了五道梁,身体开始出现高原反应。7月11日,他住在沱沱河镇,12日到达了雁石坪,继续上行到距离唐古拉山口50公里的地方,这就是他的施工任务点。7月13日,张满长在唐古拉兵站拆掉了手术缝合线。

“当时在我们住的地方后面就是山。我每天早上都早早起来去爬山,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早点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张满长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爬上10米。在海拔米的地方爬山,困难程度难以想象。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耐受力,早日适应艰苦的环境,更好地投入到施工工作中。

“在光缆建设中光荣牺牲的周光远战士,当时就在我的下一段——唐古拉山口施工。他的牺牲虽然没有枪林弹雨的悲壮,但他的精神给了我一生的震撼。”这样的精神,成了张满长人生航程的灯塔。4年,张满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

他的手机尾号是

米是唐古拉山口的海拔高度,也是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安全保卫部高级督导李启顺的手机尾号。参与“兰西拉”光缆建设后,这个数字对他来说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格尔木到唐古拉山这一段,很多青海人都没有去过。”时任青海省电信传输局长线科科长的李启顺,负责主抓青海省境内“兰西拉”光缆建设。施工前,李启顺和专家们走了一遍这条路,设计规划光缆线路。

“我们和专家团队21个人,从7月份开始考察线路,花了40天左右的时间走到唐古拉山口。上山以后沿途没有地方住,我们就住在兵站,第一站是纳赤台。”考察团队自带干粮,饿了就吃饼子和咸菜,渴了就喝点凉水。“到达五道梁时,我们都很憔悴了。头发也长长了,脸晒得都没法看。”

最后一天,李启顺和考察团队住在唐古拉兵站。兵站有个温泉,李启顺终于洗上了澡。可能是洗澡后着了凉,李启顺感冒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回忆起那个时候,李启顺也感到一丝后怕,“当时还写了遗书,但是头疼难受,脑子迷迷糊糊,也不记得写了什么。”李启顺被同事们紧急送往格尔木,但因为天气原因道路不通,转而又被大家往拉萨方向送。走到西藏安多县时,司机师傅的身体也扛不住了,大家只能找个地方临时休息,等司机缓过来后继续赶路。车行至羊八井,李启顺的症状有了好转,随行的同事们才放下心来。

后来,李启顺专门选择了尾号为的手机号,这个号码他用了十几年。

一盆水半盆沙

殷万明是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网络运行维护事业部干线维护管理中心负责人。21年前,从“兰西拉”埋下第一根缆开始,殷万明就从未离开“兰西拉”光缆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年7月,连接茶卡到格尔木的茶格高速公路破土动工,由于其路线与“兰西拉”高度重合,光缆路由需要进行迁改。殷万明回忆:“迁改工程量很大,同事们戏称,半个传输局搬到了诺木洪。”

“兰西拉”光缆中有2芯专供解放军使用,光纤路由迁改需要军队批示,在指定的时段内完成割接工作。

提交申请不出几日,军队批示下来了:明日0时至6时可以进行割接。可惜天不作美,猛烈的沙尘暴突袭格尔木,割接作业的难度陡然剧增。

光纤割接对作业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根据操作规程,工程队需要事先搭设帐篷,所有割接工作应在帐篷内完成,每根光纤都需要用酒精细心擦拭。

由于当天风速极大,帐篷根本搭不起来,如何割接成了大难题。军令如山,迁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正在割接一筹莫展之际,有人灵机一动:“帐篷不行,就在车里接!”

殷万明和同事把车开到了光缆割接点,鱼贯进入车内,布置割接设备,工程车摇身变成了作业台。

经过数小时奋战,割接工作在指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殷万明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他指了指脑袋,笑着说:“割接完洗头,一盆水,洗出半盆沙。”

冰与火之歌

“兰西拉”光缆建设,从破土到竣工用了14个月。巡线员梁德贤为光缆做维护,在格尔木和唐古拉走过了17年。

沿着“兰西拉”巡线,占据了老梁生活的绝大部分。“夏天,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在巡线;冬天,一个月最少要跑三趟,一趟最快用3天。”梁德贤说。

高原巡线,堵车和高反是家常便饭。饭吃不上、水喝不上,高反和寒冷变得更加致命。“90后”巡线员马小龙对此深有体会:“我家是海东的,不用说刚参加工作,我到现在还有高反,冬天最严重,只能硬扛。”

对于巡线17年的梁德贤,小马竖起大拇哥:“老梁是标杆。”

梁德贤告诉记者,人为因素对光缆威胁最大,很多小型施工队缺乏经验,常常把缆线挖断,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宣传、“三盯”把损失降到最低;碰到突发性自然灾害,一切都是不可控的,这时维护抢修难度最大。

冻胀丘是寒区工程的宿敌,这种因地下水冻结膨胀,导致地表凸起形成的“冰丘”,能轻松切断光缆,对“兰西拉”正常通信威胁极大。

5年冬,唐古拉机房附近的一处冻胀丘扯断了缆线,“兰西拉”光缆通信中断。

维护人员抵达现场,铁锨加铁镐,都拿坚硬的冻土层没办法。经验丰富的梁德贤明白:挖冻土要先用火烧软,否则没有人挖得动。于是,他召集同事搜集身边一切可燃物,烧一层,挖一层,每烧一次只能掘进数公分。

轮胎烧完了,牛粪也烧没了,冻土还是没挖开,只能打电话从格尔木调煤,拉上唐古拉继续烧。

前后奋战一个星期,光缆才最终抢通。梁德贤说:“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冬天施工都会提前备好煤炭,省下很多事,也好最快抢通光缆。”

“邮二代”与“兰西拉”的不解之缘

年7月5日到8月5日,退伍复员前夕,郝峰赶上了“兰西拉”光缆建设,负责海西德令哈段施工任务。那一年,他21岁。

“一人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要求深度1.2米,宽度50公分。我一天大概挖七八十米,挖不完我就不睡觉。”在沱沱河镇到唐古拉山的路上,郝峰一边熟练地驾驶着汽车,一边回忆起他与“兰西拉”的故事。

年,部队官兵在青藏高原为“兰西拉”光缆开挖缆沟。(资料图片/李悦华提供)

“我们当时都是直接扎帐篷在沟道旁边住,每个人都晒得脱了几层皮,手上是血泡,老茧摞着老茧。我们喝的水就是炊事班从附近的河里拉来的,都发黄了,就加点漂白粉烧开了喝。”在千里高原上,参加施工的部队一反以往的做法,下达了“不下指标、不搞竞赛、不通报进度”的命令,还特别规定晚上睡觉时,干部必须每隔两个小时查一次铺,用小棍拨醒战士,以免因严重缺氧和超负荷的劳动,而在夜间不知不觉中窒息死亡。

年,郝峰退伍了。通过考试,他进入了西宁邮电学校学习通信线路专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邮电人”。1年,郝峰开始在中国电信格尔木分公司工作。

从当年参与“兰西拉”光缆建设的战士,到电信公司的线务员,郝峰对我们脚下的这条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4年,从格尔木到沱沱河这条路,我反反复复跑了一年。这条线上的人家凡是电话出了问题,我就一段时间集中过来修一次。”

在“兰西拉”光缆这条线上,有很多像郝峰一样的“邮二代”。他们中有的父辈是“兰西拉”光缆的建设者,子辈是光缆的维护者。他们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这条线上,就像“兰西拉”光缆一样,改变着我国西部人民的通信生活。

退休前,他想再上一次唐古拉

年8月7日全线开通的“兰西拉”光缆,已经服役超过20年。如今,“兰西拉”光缆即将退役,很多当年参与建设施工和线路维护的工作人员,也到了“退役”的时候。中国电信格尔木分公司网络建设维护部线路维护中心线务段段长李云峰就是其中一员。

光缆建设开工时,为了适应高海拔工作,单位特意从玉树地区抽调了几名技术人员,其中就有李云峰。带着行李和钢丝床,李云峰一行四人从玉树搭乘卧铺客车到达西宁,在西宁开会培训后,又乘火车前往格尔木。“6月30日,我们在玛多县看了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这是李云峰印象最深刻的事。

李云峰负责五道梁到二道沟段的随工工作。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高原反应,是初来乍到者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即使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五道梁的施工环境对李云峰他们来说,也算不上轻松。“当时7月份,我们都穿着毛衣和加绒的皮夹克。”

除了身体上的考验,高寒气候下的地质状况,也给施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因为那一片都是常年冻土,挖开的缆沟很容易坍塌,一会儿就会自动合上,只能不断地重挖。”

“兰西拉”光缆竣工后,李云峰开始了十几年的光缆维护工作。唐古拉山口,他已经不记得上过多少次。现在,年过五十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久没上过山了。但他有个愿望,希望退休的时候,可以再上一次唐古拉山,在“兰西拉”光缆纪念碑前,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光缆修建时,李云峰和很多同事一样,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守护光缆20年,他们都老了。就像和李云峰一样,为“兰西拉”光缆奉献了青春的赵海生说的那样:“我们没有把‘兰西拉’陪老,‘兰西拉’却把我们陪老了。”

除夕之夜,奋战雪水河

从事干线光缆维护工作有个原则:故障发生了,不管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不分维护界线,第一时间要查修。中国电信格尔木分公司长期从事“兰西拉”光缆维护工作的魏长春,谨记这条原则。

“年的大年三十,公司网运部总值班陆继明副主任打来电话,说‘兰西拉’光缆格尔木-纳赤台中继段发生障碍,电路部分阻断,其他电路衰耗慢慢增大,要求立即组织值班人员准备抢修。”回忆起那个大年三十,魏长春十分感慨,那是他八个月的女儿人生中的第一个除夕,自己却不能和家人团聚了。

“兰西拉”光缆承载着党政军重要通信业务,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尽快抢修恢复。顾不上多想,魏长春和值班人员一起前往故障点。2月的青藏高原还是严冬,地面已经冻得很严实,别说铁锹挖,就是十字镐下去,地上也只是出现一个白点,根本挖不开。为保障电路快速恢复,现场人员研究决定,立即临时布放一条光缆。接到命令,所有抢修人员没有一丝犹豫,立即开始抢修工作。此时,天越来越黑,根本无法进行户外融纤,抢修人员立即搭起临时帐篷和照明设施,使得光缆熔接工作顺利进行。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抢修人员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水米未进,没有人停一停,歇一歇。经过一夜奋战,光缆终于抢修通了。

那一年的年夜饭,魏长春是在初一吃的。“但是我们都很高兴,有一种打靶归来的喜悦感。没有耽误大家使用宽带、手机上网观看春节晚会,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回忆的春节。”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兰西拉”光缆抢修现场。(资料图片/李悦华提供)

雨夜中“走钢丝”的人

格尔木市是典型的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41.5毫米。年7月,青海省普降暴雨,省内多条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格尔木河流量达到立方米每秒。这样的强降雨,对光缆的破坏性是很大的。

“当时洪水快要把三岔河的漫水坝冲开了,一旦冲开,光缆肯定要被冲断的。”据包先平回忆,四五十个线路维护人员赶赴抢险地点,冒着暴雨一起在河道内奋战,和洪水抢时间,终于在漫水坝被彻底冲开之前将光缆安全转移。

“接下来就是争分夺秒进行割接。”从河的一端到对岸,多米长的飞线,加上暴雨,令人望而却步。这时,一位年轻的派遣员工却站出来说了一句“我来吧”,随后就爬上了十多米高的线杆,沿着钢丝一路挂挂钩。“我在下面帮他打着手电筒,提供一点亮光。他越走越远,手电筒的光已经照不到他了,我们就往河对岸跑,到岸边等着他。”当包先平到达河对岸时,年轻人已经完全消失在夜色中,包先平只能看到大雨中不断晃动的钢丝。

整个作业过程大概20分钟。这漫长的20分钟里,包先平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终于看见他的身影在雨幕中出现,一点一点靠近岸边,我们的心才放下来。”

翻山渡水只为线路畅通

杨星,中国电信临夏分公司传输线路维护中心经理,从事光缆维护工作多年。杨星告诉记者:“从临夏县到青海循化交界处,这30多公里的线路,也就是大力加山段维护难度最大。”

杨星和同事有个习惯,每逢下雨天,必须要到缆沟检查一番。虽然日常维护工作已经最大限度消除了安全隐患,但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维护团队抛出意想不到的难题。

年8月16日,临夏突降暴雨,山洪爆发引起山体滑坡,县域内的“兰西拉”光缆被冲断。险情发生在大力加山卧龙沟,平时宁静的高山河谷此时已变成一片汪洋。

年8月16日,杨星和同事在暴雨中赶往“兰西拉”光缆中断点。(视频截图/杨星提供)

杨星和同事到达现场,立即展开抢修。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和杂物从上游倾泻而下,现场情况十分复杂。据杨星回忆:“最深处水深接近1.3米,人根本下不去,在洪流中找到断裂的光缆是不可能的。”

事不宜迟,光纤必须尽快接通。杨星和同事当机立断,决定在公路边选一处光缆进行割接,拉飞线越过河谷,接到对面山上。

维护团队早上7点多到达现场,等到时针越过晚上11点,光缆才恢复通信。参与“兰西拉”光缆维护工作多年的老巡线员对记者说:“杨星碰到的情况,可以称得上十年未遇的险情。”

支援国防理所应当

“每每听到《青藏高原》这首歌,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就会浮现在眼前。”

年初夏,王岩作为原甘肃省邮电建设工程部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广河—和政—临夏两个中继段的施工。

临夏州是全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光缆建设不可避免会影响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如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如何赔偿老百姓的损失,王岩被这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坐立难安。

“埋光缆的缆沟不过几十公分宽,但缆沟左右需要开设四米宽的作业通道,这样一来,影响到的农田面积是很大的。”二十年后的今天,王岩的语气中依旧夹杂着几分顾虑。

配合施工的兰州军区某部了解到王岩的心结,安排作训科出动宣传车,载着高音喇叭,沿途宣传“兰西拉”光缆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路由复测第一天开始,“兰西拉”光缆建设的宣传和《青藏高原》洪亮的歌声,在临夏的村镇、河畔、农田间响起,伴着王岩和同事一起完成了2个中继段80多公里的复测工作。

八月,临夏的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眼看就要成熟。望着成片的玉米地,王岩一天比一天焦急。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出乎所有人意料。前方路由上的标示旗刚插下,旁边尚未成熟的玉米就已经被老百姓收割完毕,给光缆腾道。老乡用双手开辟的作业通道,宛若一条新修成的高速公路。

到了饭点儿,有群众还给工程队送来开水、油锅盔。获得了当地老乡的支持与帮助,光缆建设工程进展迅速,工程队和施工官兵越干越起劲,以平均每天3公里的速度,仅用30多天就完成了80多公里的直埋光缆敷设任务。

回忆起当年的故事,王岩的眼眶湿润了:“没有一个人提出经济赔偿的问题。当我问老乡希望如何赔偿时,老乡们自豪地回答——支援国防建设,理所应当!”

本报采访组:张佳丽张鸣曾娅肖成年李悦华于洁

编辑:曹倩

推荐阅读:

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丨重走“兰西拉”信息天路纪行(上)

殷殷心血凝成的庄严丨重走“兰西拉”信息天路纪行(下)

中国联通出台“20条”硬措施!将为一线职工带来这些变化……

走进新国企·5G进行时丨5G串联起江城的前世今生

走进新国企·5G进行时丨汽车之都体验5G的速度与激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kxyy/12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