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检阅》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年9月
挑刺: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P93~95,年5月
挑刺:时间不明确,情节虚假不真实。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2月
挑刺: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1月
挑刺: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乌鸦反哺》《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P71~73,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2月
挑刺: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第5版
挑刺: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挑刺: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到这里,张校长的气还是没有消,他说:
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团队组成的教材编写机构,面对国家未来的启蒙读本,对这样一篇无中生有的假课文,去改变的担当和勇气都没有?
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应该直面质疑,及时回应。在教材和教参中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是虚构的,也至少注明“本文纯属虚构”。再说,在人类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就挑不出一篇经典的表现类似思想的文章?
如果说,教材的改革需要时间,那么八年还不够?八年,有多少孩子读了这样的假课文?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年可以被忽悠?改革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均衡这些需要时间,改一篇课文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数十年吗?
中国的孩子阅读量本来就不够,作为孩子的主要阅读物,作为孩子的启蒙读本,还充斥着诸多的假课文,真是雪上加霜啊。
从空气、食物到疫苗,面对假、毒,或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但责任感告诉我们,只要涉及孩子,就应该较真!正如蔡朝阳老师所说:“作为孩子启蒙读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有责任吹毛求疵,有责任让它尽善尽美!”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等不起下一个八年了,面对这样的假课文,作为语文老师的你该怎么办?作为家长的你又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足够强大,就跳过这些课文。如果不得不面对统一考试,不得不教这些课文,就把实情告诉孩子,教学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不断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用高品质的阅读去填补去稀释。
锐视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byjj/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