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作者:木青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微博上,看到一个吐槽话题:有时候,真想撬开孩子的脑袋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
原因五花八门:
琴弹了十遍八遍,谱子还没记住;
知识教了一遍又一遍,一问还是茫然一片;
眼看倒计时一个礼拜了,出错的题,依然不会做;
辅导作业好比渡劫,没被气晕是幸运;
看到孩子的分数,真是伤到心痛……
甘心付出,全力托举,为什么累死依然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样的结果,令无数父母感到内伤。
美国教育部曾做过一个“儿童早期纵向研究”项目,研究指出:父母是个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些什么重要得多。
同样为人父母,一样用心付出,拉开孩子间差距的却是父母的言语行为,看起来不经意,却伤孩子于无形,甚至毁了孩子一生。
01
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无法活出自己
热播剧《安家》,揭开了中国家庭为房奋斗的众生相,但细究你却会发现,房子背后最深层的焦虑,依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剧中,苏天培的妈妈便是现实生活中无数父母的缩影: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甘愿全职陪读,结果孩子进了重点中学,成绩却不见好。
为了辅导孩子,苏妈妈心力憔悴到咆哮:“你的脑子是不是浆糊了?你是不是上天派来收拾我的仇人?”
母子俩剑拔弩张,常常闹得鸡飞狗跳。
真的是自家的孩子太笨不如人?
事实上,是家长在教育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习惯以分数论成败,习惯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竞争目标,却忽略了“自家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就像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特长,给予孩子选择空间,以兴趣为突破口的引导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剧中,苏天培在孙俪罗晋等一众卖房者的联手设计下,进入了心仪的学校。在这所提倡发掘孩子天赋的新学校里,苏天培在电子产品方向上的天赋被挖掘,他不仅代表学校参加编程比赛,还获得了金奖。
图片来自电视剧《安家》
苏妈妈来到售房中心报喜,说出一番痛彻领悟的话:在别的孩子糊里糊涂的时候,我家的孩子已经明确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是啊,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但若发掘出孩子特长,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来没有什么“标准化”的成功教育,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挖掘孩子的特长,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02
家长太“用力”,孩子越“无力”
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有一个令人心疼的孩子——小宇。
小宇是个爱画画的孩子,成绩一般。他活得不快乐,因为拼尽全力,他都无法达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
然而,这位执着的妈妈却把自己对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和孩子的成绩捆绑在一起,她不断给小宇施加压力:
安排密集的补习班,找来最难的试卷和习题。她不允许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她歇斯底里地撕掉孩子的画、扔掉孩子的画册。哪怕孩子阑尾炎动手术住了院,她都每天要求孩子做大量的习题。
压抑的心情,令小宇的伤口难以愈合,他偷偷画画减压,却被妈妈发现。
“你有画画的功夫,为什么却完不成作业?”妈妈咆哮着,于是强行要让孩子出院。
不顾身体状况,逼迫学习;无视孩子的天赋,强迫他走自己设计的道路。在母亲的眼里,孩子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
然而,家长太用力,孩子往往倍感无力。
小宇习惯用“沉默”包裹自己,因为在潜意识里面,这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他更害怕失去最后的一点自我。
然而,母亲苦苦相逼,最终令孩子不堪压力。小宇选择吃下安眠药,在孤独和无助中永远闭上眼睛……
太过用力,终究是一场伤害。
那些孩子看似顺从的配合,不过是他们忌惮家长的威严而强迫自己的附和。在高压下,只会不断耗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令孩子讨厌学习。
教育专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目标,是要唤醒孩子的内心。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妈妈——刘红燕。在她的新书《妈妈的勇气》中,回忆了培养儿子多多一路长大的所思所感:
她从来不陪孩子写作业,儿子却养成了高效与专注的自学能力;
她从不让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但放学前做完作业能够得到积分的奖励制度,却让儿子养成了先做完事再休息的好习惯。
她喜欢引导孩子提问,却从来不正面给孩子答案;
她抵住压力不给孩子报培训班,但她舍得花大把时间陪伴孩子帮助他完成很多补习项目……
最终,她的儿子多多,以全A的成绩拿到了剑桥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而面对众多前来取经的媒体记者和朋友,她的育儿秘笈令人失望,答案是“没有”。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段位。
在教育中,家长把握好教育分寸,不仅是教育智慧,更是对孩子最大的“善”,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里,让孩子爱上学习。
03
家长爱太满,孩子容易依赖
爱孩子,估计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情结,可若爱太满,却会令孩子形成依赖。孩子无法独立,又何谈优秀?
还记得48岁的海归硕士吗?回国后,他成天待在家里打游戏,整整啃老7年。最终,年迈的母亲无力地将儿子告上法庭,可成年的儿子却当众指责:是母亲当年事事包办,将他宠成了“无能儿”,毁了他一生!
镜头中,老母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她反省自己的教育:曾经太过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成性。
中国有句古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父母不要以为,爱孩子,就要帮他做所有的事。那些看起来美好的宠爱,却其实是对孩子最残酷的伤害,因为你剥夺了孩子学会成长的机会。
想起一句话,有些残酷,却是真道理:既然不能许你一生,何必宠你半辈子?
我们不得不明白一个道理,所谓亲子之间,终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父母终将老去,孩子终将成长。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为人父母在有生之年,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学会放手,是父母的智慧,也是孩子的幸运。
父母懂得放手,才能养出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04
家长不上进,孩子不努力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扎心的话:你越不努力,你的孩子越没出路。
想起郑琼导演的纪录片《出路》,讲述了三个出身不同、阶层不同的孩子从学校到步入社会的成长经历。其中,一个叫马百娟的甘肃女孩,和一个叫袁佳的武汉男孩的经历,尤令人唏嘘。
因为家境贫穷,12岁的马百娟才读二年级。在第一次镜头记录中,她希望自己能去北京上大学,她要去打工挣钱,她要一个月挣元给家里买面,因为家里的面不够吃。
然而,马百娟的父亲却认为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稍微读点书,够用就行了。
于是几年后,当摄制组再一次找到马百娟时,她已经辍学,16岁的她早早嫁给表哥当作人妻。马百娟觉得似乎“除了嫁人,没有什么其他出路。”
湖北咸宁小县城的袁佳,也是农民家庭的孩子,他的家境也不富裕。作为一名复读生,袁佳历经三年高考,才考上湖北工业大学。
备考期间,父亲意外去世,袁佳备受心理和经济双重打击,最困苦的时候,是父亲“爬也要供孩子上学”的遗言,伴他熬日子,最终迎来生活的希望。
袁佳毕业后在武汉扎根,工作,结婚,买车买房,成为一名城市新中产。
每一个人都陷入自己的困境,每一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出路”。纵观马百娟和袁佳,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最终导致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已然成为孩子的起跑线。也许你可以抱怨世界不公,孩子一出生,就落人一截。然而,缩短孩子差距的,不正需要父母的努力?
也许父母拼尽一生,也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坚实的经济后盾,但若父母拥有上进的意志,却一样是孩子为之努力的动力。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那些父母身上传递出来的对待生活的积极、努力、拼搏……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烙在骨子里。
而一个孩子,当他拥有渴望不断突破自己的意志,在未来的人生中,他就会克服种种困难,成就自己!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在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育儿先育己,与孩子共成长,才能成就最优秀的孩子。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byjj/1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