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滨建校40年应积金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

缙云山水奇秀,境内诸石奇峰突兀、拔地矗天,故多产磊落奇伟之士,应积金校长就是如此。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陈春英校长在台上动容地讲到了建校40周年,提到了壶滨精神,会后,我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念头,想去找壶滨的应积金老校长聊聊,听他讲讲学校的过去。

我也是第一次去他家,我跟他同事的时间很短,也就半年多一点,我对他的记忆就是开周前会的时候,他教过我怎样条理清晰地做笔记,我在敲门的时候,还想着我会不会太唐突了,毕竟我跟他真的不太熟。开门的是师母,我说我过来看一下应校长(说来惭愧,我是空手前往),师母很热情地把我带进了里屋,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应校长,我的内心就被震撼了。

我第一个震撼的是应校长的家是如此简陋,九十年代的地到天建筑,三代人住在一起,他做了几十年校长,家境还不如普通教师,第二个让我震撼的是他的模样,因为脸部动过几次手术,已经有些面目全非,口齿也很含糊,要仔细分辨才能听清,第三个让我震撼的是没等我介绍,他就喊出了我名字,还知道我家在宫前。

小小的房间里大部分面积都被两张床所占据,靠卫生间的病床是应校长的,因为病床可以升降,方便他起来和躺下,靠窗的简易床是师母的,师母也有病在身,八月的时候不慎摔倒,断了三节脊椎骨,也是刚出院不久。应校长的心情很好,三句不离本行地问起了学校的事情,我说现在的校长姓陈,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好校长,身先士卒,师生们都很佩服,应校长说陈校长前几年就来看过他,待人有礼,听她讲话就知道她有思路有决断,壶滨一定会再创辉煌。

我让应校长跟我说说壶滨初创时的故事,他缓缓说起:因为壶镇中学校舍不足,为容纳镇区学生就读,上级决定再建一所初中,壶滨初中于年开始建校,年招生,首批初一学生共4个班,12名教师,学校负责人是赵章松(已逝),因为学校建立在一片溪滩上,时人戏称之为“溪滩学校”,学校离壶镇核心区域又远(那时镇里只有一座桥——贤母桥),周边荒芜,因此村民又称去壶滨读书是”钻牛角尖”。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学生日常用水、蒸饭靠的是校内的一口井,条件是很艰苦的。

应校长于年从壶镇中学校长兼书记的职务,调到了壶滨初中任校长,李端福老师从金竹调到壶滨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王宇俊老师任生活委员,初创的壶滨初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个个抢时间,教师们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年第一批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就首战告捷、一炮而红,中专、缙中上线率名列前茅,而这只是壶滨辉煌的序曲,应校长作为掌舵者自是功不可没,追根溯源,如果你清楚他的教学经历,你就会知道一切其实都是水到渠成。

应校长的家乡在前路村,他的老宅是一座很有年代感的十三间建筑,年11月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祖辈都是文盲,忠厚、俭朴、勤劳是他们的美德,6岁就跟着父辈们参与田间劳动,在村里读了3年初小后,又去邻村的沈宅中心小学读了3年高小,年考入缙云中学,在缙云中学完成了6年初、高中学业,在校期间还被评为了优秀班长,因为他从小喜欢当老师且家境贫困,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杭州师范历史专业就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时的他表现优异,是大学里的团支部书记,年8月分配到了严州建德师专,开始走上了工作岗位,领到了34元工资,他觉得自己无比的幸福,建德师专后改为金华师范学院,学校也搬迁到金华,在大学任教的两年半时间里,他自写讲义,大班上课,每班学生都有到人,学生向他反馈:”听你的课我兴趣高、听得进、印象深、记得牢,而且思想活跃、思路开拓,成果不错。”此时的他已经显露出了名师的苗头。

年因国家困难,各专区所办的大专院校停办、缩减,他响应国家政策调回缙云工作,此时县党校和行政部门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加入,但他初心未改,坚持教育战线,来到缙云中学仙都初中分部(后独立)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此时的他虽还只有26岁,却已经少年老成,走上领导岗位跟普通教师是完全不同的,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其中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

应校长刚去仙都初中时,学校和周边村民关系闹得很僵,村民觉得学校侵占了他们的土地,挖了学校的墙角,还把围墙也推倒,那时还是困难时期,他就把学校里的粪尿(对农民来说是很好的有机肥)送给村民,将学校菜地里的大白菜廉价售卖,有一年发洪水,附近村民家中被淹,逃到学校避难,当天夜里他就安排这些村民吃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村民义务劳动,学校里有些可有可无的土地也送还给了村民,人心都是肉长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学校周边的村民都被感动了,从反对转变为支持,即便是文革期间,周边村庄文斗武斗,但动乱基本没有波及学校,群众信他也衷心地敬佩他。

而在对待学生方面,他有着自己一套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知灼见。学生按照学习基础,有优生、中等生、落后生,要正确对待,不能厚此薄彼,对优生要严,思想上不能放松教育,对中等生要体贴,要促进,对落后生要全面关心,要鼓励,不可要求过高,要树立信心、自尊、自重,要让学生自强、奋斗不息,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平等对待全体学生。

对待老师要爱护、关心,重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老年教师的帮带作用,多表扬、少批评,言传身教,多做个别细微思想工作,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以主人翁态度为学校工作。

只要是能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知名度的办法,在职权范围内,他总会想方设法去实施,去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家里做工作,让家长送过来就读,跟小学的校长加强联系,邀请他们到学校里来吃顿饭,回去的时候带上两棵学生种的大白菜,有了升学率,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想读书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就会想到你学校来,形成良性循环。

在仙都初中的6年多时间,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理念,文革初期,缙云大部分学校都受到冲击,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但仙都初中却井然有序、成绩突出,也是在仙都期间,他与师母喜结连理,师母姓陈,坑沿村人,原本在西岩铺村小教书,文革后上级有政策小学教师要回本籍任教,她就回到前路村,在那里任教了18年,应校长把家里全都托付给了她,而他自己以校为家,教师就是他的亲友,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所有跟他共事过的老师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据杜金芬老师回忆:”他工作勤劳细致,事事亲力亲为,是壶滨精神的创始人,更是典范。功不可没!记忆最深刻的是,晚自习停电了,他用手捂着胃部(因为胃病严重),把学生带到操场去背政治。他的政治时事笔记本可以当书,他寝室管理的时候,就连地上的一根发丝,窗台上一点点灰尘,学生牙刷牙杯稍有不整齐,统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食堂运来煤烧饭,他第一个用簸箕一担担挑到食堂,其他老师不得不紧跟而上。真是可亲可敬,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好校长。”荣誉让职工,困难留自己,他是真正当得起共产党员这一称号(入党时间是年)。

应校长觉得自己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校长要”姓教”,要投身教学第一线,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取得发言权,他上政治课,学生总是全神贯注,觉得一堂课一下子就结束了,教材吃得透,重点抓得准。他说哪个知识点要考,基本八九不离十,学生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在缙云,似他这样教学经历的教师是凤毛麟角,他执教过大学、高中、初中,可以说整个政治教材从上往下的知识体系他都一清二楚。

应校长的学生谈起应校长,对他的记忆都是既喜欢得要命,也害怕得要命。远达锯床的老总胡安康曾对我说:在壶滨,他最佩服的就是应校长,那时班里的同学怕他就像老鼠怕猫,只要听到走廊那边远远地传来他熟悉的脚步声,原本还喧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寂静无声,班里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连父母都不放眼里,在应校长那里却是乖宝宝,神奇的是也从没见他打人骂人,学生就是对他服气。

这个答案也许通过朱晓芬老师(2年到壶滨)的话语就能明了:”那时候,他管寝室,管理水平之高令人赞叹,很多其它外县的学校都慕名前来学习。不仅管理到位,连这个学生是几班的,什么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如何都清清楚楚,思想工作也顺便帮你做了,了解程度比你班主任还到位!”他是那么用心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byjj/11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