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入体,灸优于针虚实寒热皆可艾灸,内

艾灸虽为温热刺激,但火热之症并非绝对是灸疗的禁忌症,只要施灸于是其适宜刺激的腧穴,即探查到喜热的腧穴,诸证皆可用灸。

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

在治疗由于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典型病例:

余某某,女,46岁,职工,于年2月21日就诊。

主诉:右肩背部疼痛2年,加剧3天。患者诉2年前受寒后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不适,经中药内服(药方不详)及针刺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复发。三天前因沐浴受凉,致右肩背部疼痛加重,活动时加剧,经针刺治疗,疗效不明显。

症见:右肩部及右肩胛区肌肉强硬酸痛,有广泛性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在右肩胛天宗穴附近可触及条索样结节改变,局部喜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诊断为寒湿型背肌筋膜炎。

探查到大椎、肩井、风门、天宗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取穴:大椎、肩井、风门、天宗,每穴施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5天后,疼痛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反应,条索样结节消失,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

古人称大椎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大椎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大椎穴本身属于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再加上汇聚了手足三阳经,这六对阳经运行着人体后天的阳气,温养人体周身。故大椎被称为阳中之阳。它被誉为人体小太阳,灸一穴可通七经。

肩井穴的作用,就在于以一两拨千斤的姿态来调节胆经气血。肩井穴属胆经,而三焦经、胃经、大肠经也都在此附近经过,刺激肩颈穴,不仅刺激了胆经,相当于刺激了身体多条经脉,打通郁滞的气血,通畅身体的经络。

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也是督脉、膀胱经的交会穴;双穴,可针可灸(不宜深刺)。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风门穴位于背部,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风门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功效。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市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

2、阳虚病症,灸贵于针

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

典型病例:

王某,男,42岁,干部,于年11月12日就诊。

主诉:性功能障碍6月。患者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勃起障碍,并伴有轻微腰部酸软,手足不温,多次求助于针刺治疗及中药内服,但疗效不佳,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精神苦闷。

症见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体态虚胖,手足不温,阳物彻夜难举。

诊断为阳痿,证属元阳不足。

采用艾卷温和灸法,以温肾壮阳,培补元气。探查到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穴喜热,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天后患者诉晨起时阳物有自举现象,且较坚,约历5分钟后自行恢复常态。连续治疗1月后,患者诉性生活已恢复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3、火热之症,灸亦所宜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然而:

《内经》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

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

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21岁,工人,于年3月就诊。

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患者2天前突感上腹疼痛,渐次出现右下腹疼痛,不能直腰,咳嗽时疼痛更剧,体温升高,自服抗生素(氨苄西林),疼痛无明显改善。

症见:右下腹疼痛、压痛,阑尾穴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口干喜冷饮,无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7.9℃。患者两年前有急性阑尾炎病史。

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证属瘀热结于大肠。

探查到天枢穴喜热,乃采用艾条温和灸,左右天枢穴各1小时,灸时患者感热流直下入腹至深部痛区,且痛区热感明显强于施灸的天枢穴皮肤表面。施灸1次后,疼痛立解。同法治疗3日,每日施灸两次,症状消失,嘱继续自行艾灸2天,以巩固疗效,3年未见复发。

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由此,许多医家认为灸法有劫阴耗气之弊,故对于气阴不足病症不宜用灸或禁止用灸。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

另据龚居中《红炉点雪》所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

典型病例:

万某某,男,65岁,退休职工,于年2月27日就诊。

主诉:右肩活动无力3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肩部活动不利,继之逐渐出现右肩胛及右上臂肌肉萎缩无力,服药后(具体药物不详)病症无改善。

症见:右肩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以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甚,右肩部及右上臂无疼痛、压痛,活动无力,右上肢前伸60°,外展70°,肌张力下降,肌力3级,口干不多饮,舌淡苔少,脉细。

诊断为痿证,证属气阴不足。

探查到脾俞、肾俞、肩髃、臂臑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0天后,患者诉活动较前有力。再灸20天后查体示:萎缩的肌肉已较前丰满,肌力4级,右上肢前伸85°,外展90°。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usw.com/byjj/10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